同情心与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 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把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同情心(feeling of sympathy)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如人们对老弱病残者的关心;对鳏寡孤独及生活无着者的赞助;对因天灾人祸惨遭不幸者的支持;为含冤受屈者鸣不平等。它不仅是对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不仅是一种感情上共鸣,也包括"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这是一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心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就在接触,小时候父母就会教育我们,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表露,总体表现在情感层面,是一种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能力。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通俗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区别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关心、安慰别人。
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
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将这些引入游戏中,加深孩子的体会。这对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扩展资料:
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同理心,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
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
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
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同情是为了安慰,共情是为了理解
共情不等于同情,但很多人却勿把同情当共情。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理解,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相比于喋喋不休、高谈阔论,很多时候沉默不语反而显得更有力量。如果你对对方的感受没有来龙去脉式的理解,一句“我不知道”是最有力量的回应(最好不要用,丰富自己的阅历,使自己产生同理心)。
正如开头提到的,他不了解阿雅跟故友的感情,不了解阿雅对这个意外有多大的情绪反应,多么痛的体验,他不理解,所以不言语。这时,如果他想要过多地尬聊和安慰,如“人死不能复活”,“你不要伤心了,要注意自己身体”,就成了同情。
把同情误认为是共情,是导致很多人缺乏共情能力的重要原因。
亚瑟显然认识到了这点,并着重分析了共情式倾听与同情式倾听的区别。
他说:
共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激发我们做出有怜悯心的利他行为;
同情是一种情绪,是共享他人的恐惧、悲痛、愤怒或喜悦的被动体验。
是不是不好理解。下面这个比喻非常恰当:
同情就像是水和油的混合,它们接触但不交融,维持各自现状——所以,我是我,你是你。
共情更像是水和牛奶的混合,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所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同情是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共情是到他人内心去感受痛苦。真正的共情,需要你可以设身处地从对方出发,关注于当下的她的独特的感受。被共情的人需要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此时此刻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常规现象。比如:
闺蜜失恋了,找你痛苦倾诉,你安慰说:别哭了,为这个渣男不值得。(没有设身处地)
同事因为项目失败很郁闷,你安慰说:早知道对方这么难搞,你还不如不接呢。(没有关注当下)
孩子因为表演不出色很伤心,你安慰说:妈妈小的时候也出过丑,表现还不如你呢。(没有特例对待)
所以,共情的人,心理装的全是理解,可以全神贯注倾听、理解对方的内心。为了理解对方,你需要放下自己为中心。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会在安慰他人时努力等到对方哭诉完,然后大展身手,大聊自己的经历和学识了。因此,对需要被倾听的他而言,你的经历、学识没有丝毫作用,你让自己这一刻成为他,比什么都重要。
以上分析来自心理学书《共情的力量》。
参考推荐: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20-06-13 05:37:15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
转载注明: 同情心与同理心 (米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