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你看了几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后辈留下无数传世国宝,四羊方尊、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清明上河图》等这些名贵文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10大国宝记忆口诀:四羊后母金马杯,曾侯河山越王壶。
【四羊】方尊,【后母】戊wù鼎,【金】缕玉衣,【马】踏飞燕,镶金兽首玛瑙【杯】。
【曾侯】乙编钟,清明上【河】图,大禹治水玉【山】,【越王】勾践剑,舞马衔杯纹银【壶】。
对于10大国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定标准,本文尽量都给出来,让其自主评判。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最著名十大传世国宝,部分文物附加原理或说明,也欢迎您补充。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你看了几件真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大禹治水图大玉山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镶金兽首玛瑙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陵铜车马、兵马俑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
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
河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
河北省博物馆:长信宫灯
杭州市博物馆:战国水晶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东坡肉石、毛公鼎
说明:
这里为什么强调是看了几件真品?
因为同一件国宝文物,可能会在几个博物馆同时出现,但真品只能有一件,其它都是复制品
例如:后母戊鼎,真品馆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的司母戌鼎,肯定就是复制品了
提示:同一件文物,为什么国博叫后母戊鼎,河南省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的叫司母戊鼎,历史课本曾叫司母戊大方鼎,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排名可能有重叠(每个人的审美不同,认定标准不同,本文充分考虑并整理收录)
10、秦始皇陵铜车马(秦代,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陵铜车马,秦代,国宝级文物。1980年12月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现收藏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陵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
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图1马车是圆形,图2马车是方形,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一直延续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例如现代的城市建筑、北京天坛、中国银行LOGO、古钱币外圆内方等等。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盛唐著名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整个壶的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制成,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帽为锤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手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银壶通体抛光,舞马、壶盖、弓形提梁和同心结处均鎏金。这件银壶巧妙的借鉴契丹族皮囊壶制作而成。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9、长信宫灯(西汉,河北省博物馆)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
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9、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8、战国水晶杯(战国晚期,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8、大禹治水图大玉山(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原料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于其重量过于庞大,所以光运到北京就花费了三年时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玉料抵达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连同玉料一同经水路运往扬州,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刻完成。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
7、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6、马踏飞燕(东汉,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sǔn、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5、金缕玉衣(西汉晚期,河南省博物馆)
金缕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长180厘米,宽125厘米,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xiá”、“玉柙xiá”,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4、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3、四羊方尊(商朝晚期,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截获的消息,曾轰动三湘,其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均在长沙。解放后,向来关心文物的周总理,于1952年亲自责成文化部派人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经多方查询,最后得知四羊方尊在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车队遭到日机轰炸,运载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这个破碎的宝贝。又过了两年,修复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国内文物修复大家张欣如身上。张欣如上世纪30年代便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倾古斋”学习古玩修复,1954年4月,张欣如调至湖南省文管会,当年5月,便接到任务修复四羊方尊。清洗碎片、烙铁焊接……每天,张欣如都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作业,丝毫不敢分心。两个多月后,四羊方尊终于修复成功,再次展现出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缘部分始终还缺一块残片。原来,农民姜景舒在卖尊给古董商时,曾有意识留下锄掉的一块碎片作纪念。这事儿于1976年才被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发现。为此,高至喜远走宁乡县,千方百计寻找到姜景舒两兄弟。至此,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才终于完璧归赵。
1954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1956年省文管会将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四羊方尊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就一直留藏在该馆。四羊方尊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十大传世国宝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2、后母戊鼎(商周,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9年3月,河南安阳西北乡武官村一村民就在农田挖掘到一件青铜大鼎,但因要躲避日伪搜寻,所以又埋藏在地下。直到1946年,安阳县府才又发掘这件大鼎。该鼎造型凝重、制作精致、装饰华丽自不待言,而其最大的属性就是“大”,其高133cm、长100cm、宽78cm、重875kg,是我国乃至世界形制最大的一件古代青铜礼器。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然而,很多人也许有所不知,现在国博展出的后母戊鼎的“双耳”是后修补上去的。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屯武官村农民吴培文在农田刨地时挖到了这尊大鼎。当时,河南已处于日寇占领之下,吴培文和村民不希望这个大鼎落入日本人之手,想将鼎卖掉,于是打算将鼎肢解锯开,但是折腾了好几天,只成功锯下两个鼎耳。日寇闻得武官村挖到了大鼎的消息,便开始到处搜剿,吴培文等村民不得不将鼎再次埋入了地下。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这尊鼎才被重新掘出。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有疑问了。“司母戊鼎”不是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了吗?实际上,“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只能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少部分专家的观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宝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经央视播出“司母戊”改为“后母戊”之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博物馆宝鼎的名字还是“司母戊鼎”。而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它的释名也还是 “司母戊鼎”。到底“司”和“后”哪个更合理?
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2011年的事,但是“司”与“后”之争,已经是延续几十年的公案了。研讨学者判定,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奠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代青铜文明的代表作。在商周时代,青铜器最重要的功效便是祭奠,以是将第一个字读为“司”(“司”通“祀”),说明为祭奠母亲戊的鼎。然则如今却忽然将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让人怀疑不解,由于第一个字跟“后”字一点都不像。 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只是理解不同造成了名称不同,“司母戊”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而“后母戊”的解释则是“尊敬的母亲戊”。你认为哪种解释更贴合历史呢?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清明上河图 (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台北故宫三大国宝
2015年6月,有幸自由行到了宝岛台湾《台湾八日游记,最美的风景遇见最爱的人》,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了三件国宝,排队参观,不许拍照。
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三宝:翠玉白菜、东坡肉石、毛公鼎
1、翠玉白菜(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馆)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并不是年代非常久远的事情,但是它珍贵就珍贵在它的精美和美好的寓意,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长18.7厘米 ,宽9.1厘米 ,厚5.0厘米 ,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zhōng斯和蝗虫。
这件作品原来放置于永和宫,是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这应该是瑾妃的嫁妆,而寓意自然不用多说,是祈求多子多孙。而白菜虽然是常见的蔬菜,但是架不住它的寓意好,白菜音同百财,在加上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就人生来讲是非常圆满的。
但是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损坏,其中一个蝗虫的触角断了,这曾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就证据来讲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极有可能是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的。
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件翠玉白菜,另外两件由于精美程度和雕刻水平不及这件,因此遭到冷藏,而这个题材很多见,因此大陆的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各有一件翠玉白菜,相对来讲,天津博物馆的翠玉白菜更加有名,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观下哦。
天津博物馆的“冻白菜”
多人不知道在国内的天津博物馆,却也馆藏有一件可以跟台北这件翠玉白菜相媲美的翡翠蝈蝈白菜。
天津博物馆所藏的翡翠蝈蝈白菜也是清代的作品,这件翡翠白菜材质上稍有不如台湾的翠玉白菜,出了白绿二色,还多了灰黄,但是当时的工匠匠心独具,大胆地把原本应该是缺陷的黄色进行巧雕,反而将白菜天然的感觉给写实地表现出来。因为太过写实,这棵翠玉白菜还得到了一个“冻白菜”的绰号。
天津博物馆的这件“冻白菜”高19.4厘米,宽14厘米,重约2公斤。白菜下部分为灰黄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雕刻有两只蝈蝈和一只螳螂,这三只虫子好像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
可以看到,虽然在整个清代,翡翠白菜加上多子多孙的蝈蝈已经成为了常见的搭配;但是对于雕刻者的巧思妙构,也让人叹赏不已,这件翡翠白菜的技法,在整个清代玉雕中都是顶尖的存在。
2、东坡肉石(年代未知,天然自成,台北故宫博物馆)
东坡肉石也称红烧肉石,是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原型是一块天然的玉石,未进行任何的雕刻。
此件肉型玉石乍看之下,就是一块出锅不久似乎都能闻出香味的东坡肉,不知者以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东坡肉石它其实是一块天然的玉石,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刻,其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东坡肉、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连猪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见,真正人间极品,价值连城,与玉白菜,毛公鼎共称为“猪肉白菜锅”组成台北故宫三大镇店之宝。
如果肚子饿的话看到这个文物估计都想直接下手了。这样一块栩栩如生的东坡肉、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连猪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见,真正人间极品,因此才能被成为镇馆之宝。
3、毛公鼎(西周晚期,台北故宫博物馆)
毛公鼎是货真价实,极具珍贵考古意义的文物,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这个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这也正是毛公鼎珍贵无比的原因所在,铸造精美加上有铭文,可以详细的了解西周时期的情况,给现代人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打开了一扇窗。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毛公鼎是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入叶公超手里,而当时日本人觊觎这件中国的国宝,叶公超誓死不说出这件文物的下落,还是其叔叔叶恭绰造了个假的给了日本,救出了叶公超。从这一点来说叶公超可以说是保卫国宝的英雄。
叶家人最后生活困顿而将其典当,还是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
中华文化的其它瑰宝
1、敦煌莫高窟: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记录了一个大唐盛世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于是,在雇工的挖掘下,一个内藏无数古经、绣画、文书、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就这样重见天日了。藏经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侣在躲避战乱迁徙他乡时用来珍藏佛家宝物的。这些僧人既没回来,新来的僧人也无从得知,于是这批稀世珍宝在石洞里一睡就是近900年。
敦煌壁画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当地官员的腐败,这批宝物先后遭到俄、英、法、日等国的探险家的数次豪夺,损失极为惨重。藏经洞的发现是重新唤起人们重视敦煌的一个契机。敦煌石窟的重要还在于它保存着为数惊人的雕塑和壁画。
这些艺术珍品经过从北朝到元代千余年的雕琢,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内容和建筑、服饰、舞乐等社会史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其艺术价值也令人叹为观止。
张大千:五百年来一大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为了临摹敦煌壁画,从印度运来各种矿物颜料,有从西宁兰州等地采买日用品,前后动用七十八辆驴车才运至敦煌。他还请了精于制作画布的喇嘛,当时西北混乱不堪,为了安全又雇佣了军队,在敦煌两年,张大千不仅变卖了自己的古董书画,还欠下了五千两黄金的巨债,为此还了二十年的债。可谓倾家荡产,还搭上了后半生的收入。他对这件事的用心和付出可以见到,西北的生活困苦暂且不提。洞窟里光线暗,打着油灯作画,反反复复多次观看,才可以落下一笔。就这样的环境里,把壁画留存下来,承载在纸上,作为流传。此中辛苦,谁能知道。
2、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
老百姓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来到龙骨山。1926年,外国学者们证实,安特生等人1923年发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颗原始人的牙齿。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代表中外双方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太阳落山,寒意袭来。在昏暗的烛光下,有人忽然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人头!主持发掘的专家裴文中激动地将其亲手取出。
这就是这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共发现了6个完整及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个人类个体的人骨化石。此外,还有大量简朴的生产工具和用火的遗迹,为研究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3、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宫殿的辉煌
1956年,发掘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一座神秘辉煌的地下宫殿被打开。得到珍贵文物的同时,考古学界也得到了许多教训和启示。1955年10月3日,吴晗等人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长陵。虽有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但周恩来还是签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但考虑长陵太大,考古队提议先试掘一小型陵墓以积累经验。1956年5月19日,定陵发掘铲下了第一锹土。发掘从宝城南侧一处砌砖塌陷处开始,在打开两条探沟后,意外发现了一块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
这一石碑是定陵建成又土封后,为在皇帝皇后一去世立即找到墓门而留下的指示标记。依石碑所指,第三条探沟挖成。1957年5月,正值发掘工作一周年之际,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石隧道的尽头出现了金刚墙。
打开金刚墙,就进入了地下宫殿的第一道大门。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除万历帝及其两个皇后的三具尸骨外,还有衮服、金冠、凤冠等稀世之宝。但是,丰富的收获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代价。
在接踵而来的文革风暴中,包括三具尸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被付之一炬。此外,由于当时并不具备处理、保存特殊出土物的条件,加上工作中的失误,致使一些文物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郑振铎、夏鼐于痛心疾首之际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继续发掘帝陵,并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就连当初积极吁请发掘的吴晗也对此后悔莫及。
4、马王堆汉墓:帛画与两千年的古尸
1971年,修地下战备医院挖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墓中除帛画、素纱褝衣等珍品外,还有一具历经两千多年、竟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尸。
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有一个方圆半里的大土堆。土堆中央醒目地残留着两座东西对峙、高约五丈的封土。
相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家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1年冬天,湖南军区所属的一个医院为修建地下战备医院在这里施工。在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塌方,当挖掘者用铁棍四处探测时,地下冒出了气体,使火苗变成了蓝色。在场的人当即认定,下面有宝贝。
很快,湖南省博物馆决定配合该工程进行发掘,自此拉开了马王堆的发掘序幕。在马王堆三个墓坑的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色彩绚丽、线条流畅、构图严密对称的T型彩绘帛画和包罗万象的竹简和帛书都相当着名。而长达160厘米、仅重48克的素纱褝衣更堪称绝世珍品。
当然,最受世人瞩目的还是那具千年不坏的古尸。这具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成,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皮下脂肪丰富。注射防腐剂后软组织尚有弹性,且四肢关节略可转动。其胃部还残留着138粒半的甜瓜籽。这是一具不同于木乃伊、干尸和鞣尸的湿尸,保存完好得近乎新鲜尸体,这在世界古尸记录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无怪乎到了1972年5月,古尸在湖南省博物馆公开展览时,每天参观的人数竟多达1万多,最多时达14000人,连博物馆的玻璃大门都被挤破了。
5、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
1973年6月,建翻水站时意外发现了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河姆渡遗址。从此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省余姚县有一个河姆渡村。
1973年6月,余姚县罗江公社为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增产,决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建造一个翻水站。当开掘水闸基坑的工程进行到地下3米时,出现了一批罕见的黑色陶片、建筑木构件以及大量古动物骨骼。出于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人们立即汇报了有关部门。
在考古工作者试掘三个探方,认定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之后,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了。经测算发现,这部分遗址的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经过两期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后认定,遗址由4个不同时期的史前文化堆积而成,最早的一层达7000年之久。
在这片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以及大片密集的、保存较好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构水井。而总量达到120吨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更是轰动了世界学术界。此外,河姆渡遗址中还有大量的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驯养家猪和水牛、最早使用天然涂料漆等等。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证明,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6、兵马俑:秦帝国的赫赫武功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高大的武士俑和车马俑,深埋地下的古代大军震动了全世界,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陕西临潼的骊山北麓,有一座中国第一帝陵秦始皇陵。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位于始皇陵园东门大道的北边。1974年3月,临潼县一位普通农民在打机井时意外发现了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头、人身和手。县文化馆有关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进行了初步的收集和清理。
此时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听说了此事,便内部报道了这一消息。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关专家的视察和批准之后,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发掘。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号兵马俑坑的工作基本结束。1976年4月,1号坑东北侧出现了2号坑。5月,又出现3号坑和一个未完成的兵马俑坑。至今,发掘兵马俑的工作尚未结束。秦兵马俑以大、多、真着称。它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个丛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组,组成了肃穆的大型军阵。据发掘的结果和钻探测知,坑内约有8000位武士,600匹战马,125辆木质战车,及各种青铜兵器39000余件。
在秦陵墓冢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还有2乘铜车马。专家们指出,陶俑、陶马原本都是彩俑。1999年,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考古工作者终于得以保住兵马俑上的色彩,让其以原本绚丽多彩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面前。
7、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灵光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萨等文物举世无双,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10公里的法门镇,是我国的着名古刹。原法门寺塔建于601年,为佛舍利塔。
唐代帝王多次开塔迎请舍利,堪称佛教盛事。唐代法门寺塔为木质,明隆庆年间倒毁,万历年间重修为13层八角砖塔,1981年8月因霪雨等原因倒塌。为重建法门寺塔,1987年2月28日至11月30日和1988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其塔基进行了两次发掘清理。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并发现了大批稀世的宝物。地宫位于塔基正中,略呈长甲字形。总长21.12米,高1.87米。地宫的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宝佛指舍利;另一类则是170余件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纺织品不算在内)。
这批物品数量大、等级高,集中了一批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的物品。其中可谓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是捧真身菩萨。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萨像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此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十几件被标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谜。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纺织工艺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解释说明:
佛指舍利,又名佛祖舍利,舍利子等,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其骨舍利,其色白;发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徵著“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 《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其中以佛顶骨最为珍贵;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最后
看多了博物馆,曾经鄙人感叹:博物馆,不就是一些瓶罐玉器字画碑帖 + 金盆银碗青铜锈铁 + 衣食住行佛像古籍?
后来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博物馆,一是全国博物馆几乎全免费,二是博物馆几乎都在市中心,三是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一般在一起
免费,市中心,在一起,为何旅行的最后半天,不花点时间看一看,走一走,看完了直接乘车去飞机场或火车站呢
于是乎,现在鄙人感叹:山山水水曾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歌气自华!
解释:
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山山水水,自然风景,看多了,其实都差不多相似,都是山水林木飞鸟、河流小溪瀑布、碧海蓝天白云
要想人(自己)每年都不同,有一点知识的长进与沉淀,还得看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点文化内在修养
于是乎,喊出了末两句: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歌气自华!
玩累了,不想动了,就去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
米扑博客在本文整理总计17件 我看了15件,甘肃马踏飞燕 杭州战国水晶杯 这两件国宝没看 其他都看了。明年两趟商务自由行 计划全看完
由于本人的时间、精力、知识、阅历有限,今天暂且整理这么多吧
读者认为还有哪些是国之瑰宝,欢迎留言补充,或勘误斧正,感谢!
参考推荐:
台湾八日游记,最美的风景遇见最爱的人 (台湾)
新港澳八日游记,外面世界没传说中精彩 (新加坡)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19-10-08 18:11:44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
转载注明: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你看了几件? (米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