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士余初心多次在官媒发声,为何引发高度关注?     2020.07.02

最近,神秘人士余初心突然火了。

很多观察者在追问:余初心,究竟是何方神圣?

2020年6月28日,余初心在第一财经上发表文章《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

这是继2020年5月19日《央行与财政关系的转型与现代化》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发出来后,备受多方关注。“余初心”这三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浮想联翩。

以前有任仲平,那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

有钟轩理,那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谐音;

现在这余初心,眼下这时节,“不忘初心”的标语贴满大江南北,敢自称“余初心”,可见来头不小。

当然,也有网友将“余”字拆为“人行”,人民银行之谓也。

无论如何,“余初心”横空出世,被视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可能直达天听,甚至本身就是天听的化身。

所以一点不奇怪,它带来的讯号,相当重要。

 

细读“余初心”的两篇文章,他究竟想说什么呢?

先提醒一下我们眼下面临的大环境,其实形势非常清楚。

2020年4月时,政治局的总基调,就是“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个外部环境是怎么样的呢?简单来说,一是脱钩,一是对抗,目前二者是一体两面没法分割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的行动方向已经明确指出来了,就是要靠“内循环”。

内循环,说到底就是“国内市场”,余初心的两篇文章,再三强调的,也说的是国内。

核心意思有三点——

 

第一, 要找到拉动经济投资的活水。

现在复工下,订单大幅减少,还不是活水。

因此,要找刺激的活水,那么水从哪里来呢?

其实,主要是发行债务,包括国债、地方债乃至赤字财政货币

但这些本质上都是信用货币,而不是实体货币,因此新货币最终要靠举国来支撑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信用货币到最后一定要有人来承担。

这个代价该谁来明白承受呢?如果笼统一点,就是市场来承担压力。

市场如果不能把钱再创造出来,那么账面上的压力就会越滚越大。

因此,要用这活水带动整个经济运动起来走向内循环,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只能坚定走下去。

 

第二, 要安置好市场的实际位置。

换言之,就是市场怎么办的问题。刚才讲市场压力很大,很多人不理解,疫情过去国内重新切回轨道不就行了?但是,切回去供给端接不上去,消费端拉不动,或者直接被分利集团挡住,市场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呢?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新基建上。就新基建而言,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各企业都是要逐利的,在整个市场预期不高的情况下,指望它们投资大基建其实是比较难的。


因此,大基建最终也要靠国字头的企业来带动

某种意义上讲,国字头企业计算成本的方式属于另外一种,但最终还是要经过市场转换,因此要加在市场的头上。

它们不会加到自己的头上,因为其本身是不计算经济成本的,最终会转到市场上身上。

市场抓不住大基建,反而要承受加过来的压力,怎么保持活力就考验初心了。

 

第三, 要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换言之,就是市场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市场指望大放水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这两篇文章,还是其他的声明,都是表态不会大放水。

上述两点,也部分基于这一判断。

因此,市场要么只能自己干死,要么就得抱团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在代价已经出来的情况,其实希望也有,主要是两大块。

 

首先,是基本民生保障领域

比如说瓜果蔬菜、柴米油盐,这些东西才是什么时候都不会退的硬通货。

此外,在脱钩和对抗一体两面大势之下,最紧要的任务就是高新科技领域,特别是关于国家总体安全的领域。

因此,这两方面可能是市场仍然有活力的地方,具体来说包括数字化智能领域以及一些军工等等。

当然,其他一些改革口还要继续观察才行,比如海南的运作。

经济需要不断回到一个老话题,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坚守初心同样有成本存在。

当诱惑越大,或者困难越大,相应地成本也就越大。

去年2019年12月1日,当时疫情哨声还没吹响。央行行长易纲在《求是》杂志上刊文《坚守币值稳定目标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易纲说,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适当的货币条件可以促进财富增长,不适当的货币条件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和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社会性问题。

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

愿“余初心”能坚守住这颗初心。

 

 

 

从余初心的《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谈起

继续耐心等待股债双杀的到来

在2020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央行行长易纲均谈到了政策的退出问题。易纲在论坛上表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但是政策工具为何退出、如何退出等内容,郭树清、易纲并没有详细阐述。

衍生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近期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及近期债市的大幅调整?

近日,资深学者余初心发表了《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一文,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疫情发生后,央行多次降准降息:

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总量上向金融机构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7天逆回购利率由1月的2.5%降至目前的2.2%,调降了30BP,MLF也调降了30BP。此外,央行还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合计1.8万亿,时隔12年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0.72%下调至0.35%,下调了37个BP。

对于这些措施取得的效果,余初心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达到了政策预期效果:前5个月新增贷款10万亿,比去年同期多增2万多亿;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

与此同时,市场利率快速下降,隔夜利率一度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最低时仅0.66%,套利交易增加。

1. 债市加杠杆

机构滚动借入成本较低的隔夜资金,来配置较长期限债券进行加杠杆套利。1-2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量为2.9万亿,3、4月份增长至4.4万亿,5月份进一步增长至4.8万亿,其中5月14日成交量达到5.45万亿,创出历史新高。

2. 企业通过票据、贷款、发债融资后,购买结构性存款

4月结构性存款余额达12.1万亿,创历史新高。

对此,余初心指出,个别金融领域出现杠杆率回升和资金空转现象,金融风险苗头隐现。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灵活调整了政策操作,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适时退出,其目的是为经济金融长期持续稳定健康运行夯实基础。

余初心提醒:投资者应当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专业判断,既要避免投机心理,又要对“退空转”政策的影响提前应对。市场利率自4月底开始回升后,前期盈利颇丰的机构纷纷获利了结,对于部分不舍得“下车”的,以及以抄底为目的“后上车”者,更应该秉持盈亏自负的良好心态。

央妈的隔空喊话竟然被淹没在一片牛市来了的声音里。现在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而已。

注:央行放水后,股市上涨;关闭水龙头,股市下跌,都有一个时间差,大约1-3个月左右

因此,A股从5.22日起,开始起了猛涨,创业板大涨20%多,沪深大盘大涨了15%

 

 

参考推荐:

余初心:央行与财政关系的转型与现代化

余初心: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

易纲: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中南海经济智囊揭秘

谁改变了中国:中国高层智囊名单大起底

左右中国政策走向的一群神秘人士,他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