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不看便罢,一看把人给气死。正如美国一位教授所说:这个故事应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

第二年196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但是,王应睐对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是国内外公认的。正式通过国家鉴定的时间是“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在这次鉴定会即将结束时,有人发言:“诺贝尔是靠搞炸药发了财的,后来拿出一些钱作奖金,我们要打破诺贝尔奖金的迷信。奖金本身是资产阶级物质刺激办科学的手段。诺贝尔奖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我们不要这些奖金,我们要的是人民的奖赏,这是最崇高的。”(1966年4月19日,鉴定会议简报第14期)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2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地。我国科学事业在“文革”中遭受空前浩劫。

1972年,杨振宁向周恩来提出,拟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形势,周恩来婉言谢绝。“文革”期间,它提不到日程上来。为什么婉言谢绝?怎样谢绝的?

 

1977年6月12日至30日,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次谈话中,有人对钱三强说:“你们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在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对此,钱三强不知个中原委。钱三强如此“孤陋寡闻”是有原因的,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他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划归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后,转任二机部副部长。他从1965年10月起到河南信阳农村参加劳动,紧接着“文革”时进一步受到批判斗争,直到1972年5月因心脏病发,经批准才回到北京治病。“文革”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由于以上情况,他对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以及国内对诺贝尔奖持批判拒绝态度都一无所知。

 

在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这次谈话后,钱三强才从同团出访的童第周、王应睐那里知道了事情的梗概。1978年9月,杨振宁向邓小平提出他准备提名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王应睐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B·乌尔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来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推荐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最气愤的是1978年9月,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集体的代表居然变成了”钮经义“,被推荐为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度候选人。最后,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我国钮经义未能获选。为什么国内外公认的王应睐和中国集团推荐的代表钮经义不一致?我想着可能(后面得到证实)是中国科学界出不了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所在。中国掉包计,移花接木很多见,例如发现水杉的故事等,但是外国诺贝尔奖的评委却不吃这一套。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6

钮经义

 

经过: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钱三强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与会的有3个单位参加合成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30人,以及通过协商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委员17人,他们是童第周(主任委员)、周培源、于光远、严济兹、华罗庚、钱三强、杨石先、黄家驷、贝时璋、张龙翔、王应睐、汪猷、冯德培、梁植权、柳大纲、邢其毅、过兴先。评选委员会的任务是对会议最后推出的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会议初步选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绩突出者: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物化学研究所,1970年调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化学系,女)和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会议认为,如以4人申请难以被接受;出3人,矛盾较多,而且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有可能此奖将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共同获得。据此,我国以一名代表申请为宜。北京大学和有机化学研究所认为,如出一名代表,理应由生物化学研究所选出。生物化学研究所则推荐钮经义为代表,认为他自始至终参加B链合成,成绩突出,也有一定学术水平(那么领导A链的人呢)。最后,评选委员会表示赞同。会议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和结束。会后,钱三强主持起草亦代表中国科学院,签发了1978年12月25日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现在我国正进入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机,我们正在加强同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交往,对诺贝尔奖金似不宜于长期持拒绝态度。”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1

《报告》在汇报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的情况,推荐钮经义一人为代表的原因和过程后写道:“我们建议,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拟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一周后,请示报告获得批准。按要求所需的各种推荐材料,由钱三强具函,以最快速度寄给杨振宁以及也受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推荐候选人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王浩。与此同时,王应睐也作了推荐

 

这一次又是中国人按照中国人自己的行为方式申请诺贝尔奖结果导致失败的例子。在我看来,其实这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六位教授联名给王应睐的信实际上就是铁定要把奖项给王应睐的,只是如果王如果有合作者,那么可以考虑给予共同获得的可能。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我想,这一次中国人给外国人出了一个难题,但是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外国人显然很难向中国文化传统做法屈就。如果钮经义和组织者有自知之明的话,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要像鲁迅那样拒绝这样做的时候了。但是这个错过,也是集体因素导致的,与大环境分不开的。领导者失去了必要的思考。

 

人工合成胰岛素,外国人1966年,1979年连续两次真是想把诺贝尔奖硬塞到中国人的嘴里,中国人都吐了出来!至今人们还不认真总结教训,不反思,网上把这个故事话到嘴边就不说了。现在学术上这样的故事一再的上演,我们一定要说出来。看看上面的故事,并不是要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我也不希望对责任人进行人身攻击。但是人们应该有知情权,从中思索其中的错误,如果连错误都没有指出来,人们就都以为没有问题。鲁迅说过,他要呐喊,不然就会被黑屋子给闷死。中国是在进步,而且很快。不要担心失掉面子。

 

我想,中国要获得诺贝尔奖,首先要理解诺贝尔奖,要用一个正确的视角看待诺贝尔奖。不能像鲁迅那样去思维。1966年除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另外一个人也几获诺贝尔文学奖,老舍,但是他却自杀了。又一个把诺贝尔奖塞到中国人嘴里也不吃的例子。让我们认认真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奖项。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多的人得到了奖项!

 

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王应睐这个著名的科学家,但是《nature》却不会。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12/n6842/full/412038a0.html

“ByfarthemostsignificantofWang'sscientificcontributionswasthesynthesisofcrystallineinsulin.Thishormone,producedinthepancreas,controlsthesugarcontentinthebloodandiswidelyusedtotreatdiabetes.UnderWang'sleadership,scientistsinthe'collaborationteamonthesynthesisofinsulin'achievedthesynthesisin1965.AlthoughsimilarattemptswerebeingmadeintheUnitedStatesandEurope,Wang'sgroupwasaheadofthegame.”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3

其中王氏最为著名的科学贡献就是合成了结晶胰岛素。在王氏的领导下,“合成胰岛素合作组”的科学家们于1965年获得了成功。尽管相似的努力在美国和德国也取得了成功,但是王的团队在竞争中是最先完成的。

Wang Ying-lai, a biochemist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scientist to engineer synthetic insulin, died in his sleep on 5 May 2001 in a hospital in Shanghai, China. He was 93 years old.

王应睐,一个被认为是合成胰岛素的第一位生物学家,于2001年5月5日昏睡而在上海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3岁。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4

这个相当于讣告的告示刊登在当时的NATUER的官方网站上,但是中国至今没有人知道王应睐的并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整个民族的痛苦故事。假如中国人还遮遮掩掩,我想中国人离诺贝尔奖就很远。我一开始没有查看英文的资料,凭字里行间就感觉到里面有问题,写下了前面的文章。后来查找英文资料得到证实。

 

我们的科学家在这个科学领域也达到了赶英超美的要求,如果不是羊领导了一群狮子,中国这次铁定拿到诺贝尔奖,根本没有美国和德国的份。中国大跃进的口号下,大炼钢铁没有创新价值,结果影响了农业收割和国家计划的制定,破坏了环境,导致局部人为灾害,导致大饥荒。但是因为首先保证城市和重要部门,中国城市的科学技术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中国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研究、结晶胰岛素研究等方面的成功大多是在赶英超美的口号后,文革开始前取得的。而上述成功的骨干带头人往往是在外国留学,解放前就已经崭露头角,后一腔热血回国的科学家。

synthetic-bovine-insulin-and-nobel-prize-05

 

而美国因为意外得到了诺贝尔奖,人家并没有忘恩负义,在下面的举动中也给了中国人面子和台阶。1988年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生物技术冬季讨论会上,王应睐被授予“特殊成就奖”。这是为了表彰他领导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生物高分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特设的一项奖励。在授奖仪式上,会议主席、迈阿密大学生化系主任韦伦教授向王应睐颁发了一块奖盾,上面镌刻着:王应睐从1958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曾作为协作组组长完成两项杰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一项是1965年人工合成胰岛素;另一项是1981年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甚至一位加州的教授还冒着“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多说半句话:“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但是这种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取得什么教训。而中国离诺贝尔奖并没有拉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1966年专程来中国(当时中国没有联合国席位,也人慌马乱,委员会主席亲自来要付出一定胆量的),特别是1978年包括主席在内的六名教授联名写信给王应睐,结果都失败了。这次可以说是外国组织两次“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都无功而返。如果成功的话,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不会是别人了。

 

其实,获得诺贝尔将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一个民族真正自我剖析自己的错误和短处并改正!这样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极为伟大的有出息的民族。起来,民族的自省心。起来,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民族首先要去掉自己的奴性。自己的奴性就在于甘愿做虚伪,欺骗,贪心,懒惰。如果一个民族奴性十足的话,就只配做奴隶。中国很多的文章虽然在重要问题上并不明说,明说了也不会被发表,但是如果你细心的话,总能找到问题。有人说中国学生不太寻根究底,所以也没有人去怀疑什么。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找不出问题来,创新能力很受影响。

 

然而,诺贝尔奖也是伟大的,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维精神,“你不知道眼里容不得沙子吗!” 伟大的人,就是关键问题上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而我们呢?下面几个故事也是一些人眼里容不得沙子。但是也是个人行为,个人不认同。如果是可以做到个人眼里知道不应该容有沙子,但是一说到集体,再多的沙子也容得下去。这样不行呀。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三无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还有多少“屠呦呦”评不上院士

2011年9月5日凌晨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尽管科研成就堪比袁隆平,可屠呦呦迄今为止既不是博士也不是院士

如果不是拉斯克奖,多数中国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位从808味中药里提取青蒿素、拯救过数百万生命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这位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无疑又是一例“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在国内,她并未取得与自己成就相匹配的声誉,甚至连两院院士都算不上。

屠呦呦获奖之后,人们纷纷质疑,连屠呦呦这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不是院士,那么请问,两院院士都是些什么三头六臂、天赋超群的人物?

据媒体调查,2009年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引发舆论广泛质疑。今年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赫然在列。而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

所谓术业有专攻,中石化老总的本职工作是搞好企业生产、为企业赚取利润,试问他能脱下西装,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吗?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可现在的院士,官员的比例很高,除了政府高官就是学科带头人(动口不动手,而像屠呦呦这样真正有能力、有需要、有成绩的人却往往成不了院士。

一方面,这些本不该成为院士的人,占据了社会为科学家提供的优质资源,可谓名利双收。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所有的院士均享受相当于副省或部级待遇;本身是正部或以上级别的院士会享受更高级别待遇。

另一方面,像屠呦呦这样想干出点成绩的科学家,得不到院士的头衔,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资源与尊重——不是忙于准备厚厚的课题材料申请科研资金,就是生存于困窘之中。试想她如果很早就被评为院士,她肯定会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带动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更多的成果,以减轻更多人的病痛。    

我们虽有一大堆所谓的博士、院士,但却在每年诺奖颁布前望眼欲穿,哀叹我们这个拥有世界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不得不从几位华裔科学家的获奖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观国外的研究机构,总是把资金、荣誉提供给最需要的青年学者、科学家,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专心从事科学研究,难怪人家在耶鲁、康奈尔大学食堂里会同时遇到几位诺奖得主。

从1971年提炼出青蒿素,到2011年得奖,屠呦呦的一生可谓既默默无闻又惊天动地。遗憾的是,这种奖励的到来却晚了40年。现实中,到底还有多少屠呦呦这样勤勤恳恳且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长期默默无闻,得不到承认或是远赴异国他乡,我们不得而知——这不仅包含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国家之痛。

有人说,屠呦呦目前距离诺奖仅一步之遥,可中国人拿诺奖不能寄希望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活得更长久,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科研体制,改善培育科学家的“土壤”,使其产生更多的“屠呦呦”。  

网友点评

以“拉斯克奖”的声誉,恐怕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屠呦呦在美国获奖,至少国内科技评奖中“公关能力”等那套潜规则不会行得通。还有,团队做出了贡献,相关奖项并非只能由集体获得。正如足球比赛中总需要有踢出临门一脚的那个人——尽管没有团队的配合,他可能没有破门的机会,但究竟是谁踢进的球,却清楚明白,多半也不会有人去邀功,更不会被记在队长或教练的头上。   

虽然“名声来得越迟,持续的时间将会越长”(叔本华语),但我们也必须反思这样一种人性的缺点:有的人认为给予别人荣誉就是在贬低自己,他们宁可将别人的成绩归于集体,也不愿意承认关键人员在关键步骤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还有一些人,宁可沉默,也不愿意提及他人的贡献;更有一些人,他们热衷于称赞庸者的贡献,而不愿意奖励真正的突出贡献者……

其实,如果中国人不在署名权上搞内耗,诺贝尔奖也许已经拿到手了。据报载,上个世纪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后,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但中国政府坚持发明者署名必须是集体而不是个人,因这一点与诺贝尔的评选规则不符,导致该发明丢掉了评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