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可谓学富五车的政府顶层智囊,他在中国多项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影响深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2008年,刘鹤奉温家宝总理之命与美国专家商谈应对金融海啸,在递交报告的七周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重磅出台。

chinas-top-think-tanks-01

3月28日,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刘鹤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此前他的职务为中财办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

1952年出生于北京的刘鹤,曾就读于红二代云集的北京101中学,1969年到1970年,和千千万万的青年一样,刘鹤也被“上山下乡”,被安排到吉林插队。不久,他就应征入伍,在解放军38军当兵,该军历来被称为“万岁军”,是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在那个年代当同龄人还在边远地区插队时,刘鹤能加入精英部队,无疑是极其幸运的。3年后,刘鹤退伍,在1974年到1978年,回城在北京无线电厂当工人,后转为干部,而那时候,知青们还没多少回城的机会。

恢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先后获得获学士、管理硕士学位。1992到1993年,在美国Seton Hall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1994年到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MPA学位。

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以研究政策、培养精英官员的学府,世界各国政府都选拔优秀官员前去受训。早在1996年,就有60名中国政府官员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受训,到目前为止,肯尼迪政府学院受训过的中国高级官员已经超过1000人。除刘鹤外,最著名的当属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他在任南京市委书记时,曾被选拔去学习。

在肯尼迪学院的学习,无疑让刘鹤对经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13年后影响中国深远的“4万亿计划”埋下伏笔。事实上,在肯尼迪学院学习期间,刘鹤就已经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刘鹤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主笔的《中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因此被调到国家计委从事产业政策工作,他在计委工作,先后担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产业政策和长期规划司副司长。他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制定政策,并且推行全国。

在国家计委长期工作期间,刘鹤主持制定了11部国家产业政策,其中5部由国务院正式对外颁布。参与了“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还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同时还是十六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重要执笔人,已为三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起草经济讲稿

刘鹤可谓学富五车的政府顶层智囊。这也使得他在中国多项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影响深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2008年9月17日,当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的两天后,金融海啸即将横扫世界,时任总理的温家宝派出一位顾问,与哈佛大学的一组专家会面,商谈应对之策,此人即刘鹤。刘鹤的校友、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托尼•赛奇教授也参加了当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举行的会议。他回忆说,刘鹤的使命,就是向温家宝传达美国陷入金融危机的深度。

无人知晓刘鹤在给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报告中谈了什么,但是七周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重磅出台。

刘鹤还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话题,他曾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所以在由他参与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一个来自信息产业的新名词——顶层设计。刘鹤对此名词是这样解释的:“顶层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取向、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以及先后顺序。因为中国已经过了东试一下西试一下的阶段。”

而今,“顶层设计”成为全国上下专家学家都挂在嘴边的词汇,认为“顶层设计”将是解决中国改革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除了政界的影响力,刘鹤在学界也是一呼百应。1998年6月,他创办了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该论坛聚集了50名中国一流经济学家,成员中5名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2名候补委员,这包括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等。该论坛已经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确定下一步的改革路线图。

如今,位列中国政府经济政策高层智囊、经济改革设计者的刘鹤,又将拿出什么深远影响中国的设想呢?

刘鹤工作简历:

2013年3月起,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11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

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国际合作。

 

王沪宁:中共核心智囊王沪宁先后辅佐三任总书记

青年学者到高层智囊

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他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chinas-top-think-tanks-02

1995年之后,王沪宁成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开始是政治组组长)。

学者从政,而且是如此知名的青年学者从政,在我国学术界、政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领导身边的人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 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他刚上中学的那几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一些诸如抄家呀、批斗会呀等活动。也就是在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开始第一次思考: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什么要这样?而什么样的制度才是理想的?虽然那时候,这些想法还都很模糊,很表面,但他的思考已经表现出了日后的哲学倾向和政治倾向。

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王沪宁的政治观点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1988年,他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王沪宁半年内去过大大小小三十几座城市和近二十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对政治体制的看法,散见于早期著作中。在其日记体《政治的人生》一书中,谈到政治体制,王沪宁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善政治体制。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

1988年,复旦首次派队问鼎亚洲大专辩论会的时候,年仅33岁的王沪宁就被时任校长谢希德(后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委以教练的重任,率队出征狮城并不负众望。1993年,复旦再次组队迎,王沪宁出山担任顾问。

1993年,王沪宁出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1994年,出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复旦的日子里,王沪宁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他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兴趣多元: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都看

1994年底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记录的虽是生活琐事,却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表格复杂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称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日记还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哪天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在这本日记选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凌晨读书,凌晨看电影之类,原版片、国外杂志都是其兴趣。大概由于其大学学的是法语,法国《自然科学》、《研究》等都是其经常读的杂志。书中多次提及其还看电视剧、电影,并分析剧情结构,有文艺评论家的想法。

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闪电进京 “三个代表”起草人

1995年,时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王沪宁,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并出任政治组组长。

有关此番自沪入京的机缘,《现代领导》2010年第8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的政治才华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的赏识。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就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同志为此还同王沪宁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作为全会内容被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了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江泽民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

王沪宁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起草人,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辅佐三任书记 政治角色吃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卸下总书记职务。来自上海的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层楼,不仅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更直接进入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共权力最高层。在五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更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与时任中办主任令计划、胡锦涛办公室主任陈世炬形成胡锦涛身边的“铁三角”,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在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而在十八大之后,王沪宁则紧密陪伴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

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任总书记的新记录。自1995年自沪入京、先后以“特别助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身份辅佐江泽民、胡锦涛的王沪宁,此番再次助力习近平,其党内政治地位也相应的由普通党员(1995年-2002年)、中央委员(2002年-2012年)晋升至当前的政治局委员。分析人士认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习近平经济外交的核心智囊:王沪宁与林毅夫

北京上月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道主中国接连打出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等连串组合拳,抢尽话语权。香港《经济日报》刊文指出,中国在这场外交战役中,除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外,还有两名熟悉美国政治经济的灵魂人物,是中国当前国内及外交政策的重要设计师

王沪宁为3朝主席撰稿

其中之一是现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他也被认为是当前中央最高领导核心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这名在中央历史上唯一曾为三名国家主席——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撰写演讲稿的学者型官员,在提出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令习近平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有北京外交界人士透露,王沪宁为习近平所设计的外交蓝图,是唤醒一个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的中国,令中国走上国际格局的顶尖。而在具体的执行路线上,实际是一条改良版的“美国模式”,包括针对大国的纵横捭阖,及创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网,实际上都是类似美国二战后对苏联的冷战,和借助“马歇尔计划”扶植同盟国的策略。不过,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美国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会通过对抗方式完成,而是更加温和并且有耐心。

王了解美长处也愿学习

事实上,这与王沪宁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他在1978年入读上海复旦大学,成为第一批接触西方民主和法律的中国学生。他的一些早期文章更透露出自由派倾向。

据一些熟悉中央外交思路和决策过程的人士透露,王沪宁了解美国的长处,也愿意学习美国。这包括内部的反腐和经济改革,也包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一种不同于过去几十年在战略战术上都小心的取向。

 

林毅夫首提新马歇尔计划

此外,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是习近平背后的另一名重要智囊。

chinas-top-think-tanks-03

消息人士称,虽然他在党内的影响力远不及王沪宁,但习近平相当看重他在西方政治经济学上的经验,特别是对于2009年,仍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林毅夫首次提出了“新马歇尔计划”的构想(一带一路),即“当今世界需要有全球范围的反周期措施,美国、中国这样的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这虽然是应对危机的全球解决方案,但习近平希望将他的这一建议转变为解决中国内外瓶颈的方案。

以外贸带动外交取经美国

中国外交政策正在经历转型,但对于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仍未完全放弃,虽然大规模的政策转型在短期内并不现实,但习近平团队正试图通过不同方式来改变现状,而以外贸带动外交的方式,正是在学习美国之后的一次大规模外交试验,如果成功,这种“中国方式”就将成为习近平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成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