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刚:移动互联网是孕育下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土壤
开篇寄语
《专访杨刚:移动互联网是孕育下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土壤》,这篇文章摘自2013年春CSDN的专访。
2013年到2017年,四个春天,杨刚先后在创新工场、小米、优酷、阿里巴巴负责技术研发工作,期间也短暂合伙创业过,阅历丰富,个人的技术、经验、管理等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2016年9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米扑科技(mimvp.com),旨在为用户提供小而美,简单可信赖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已推出的产品有米扑代理、米扑域名、米扑财富等。
2017年,他会全身心投入创业,他的心里有梦想,他的生活里有一首青春歌谣……
《专访杨刚:移动互联网是孕育下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土壤》 全文如下:
摘要:目前国内应用市场竞争激烈,新生应用难以脱颖而出,从而走上刷榜的道路。在这其中掺杂着许多低质无良的应用,对用户、生态系统造成极恶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识破其诡计?为此,社区之星第11期就此话题采访了移动领域创业者杨刚,他对国内刷榜、山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良好的建议。
杨刚:做一个有节操的开发者
杨刚,硕士,移动创业者,曾在百度做基础架构、服务器端研发工作,后加入到创新工场,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的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他可谓是移动开发的实战派,拥有丰富的经验,对游戏、应用、平台等有着自己见解。他认为,作为一名开发者要有节操,不可为了利益而忽视用户体验。此外,他还对国内刷榜、山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良好的建议。
CSDN:请先具体介绍下自己学习和工作经历。
杨刚:我的求学道路比较坎坷,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可高考志愿滑档上了一所二类大学。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庆幸大学环境很开放自由,让我有很多时间自学,拿过各类奖学金、过了英语四六级、考取了“软考”证书、参加义务支教社会活动,最后一年考研,大学过得很充实。
中科院(考研)一年级修满全部学分,研一暑假就到百度实习,半年后回实验室干活;研二暑假又到创新工场实习,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做Android手机游戏。2012年7月毕业时,有幸拿到了百度、创新工场、搜狐网络三份offer,面对创业的艰辛、待遇的差异也有过纠结。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创新工场,一是创业是我的职业理想,二是为了感谢实习时团队对我的帮助和赏识。
CSDN:你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走上编程的道路?
杨刚: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上初中,那时学校每周有一节上机课,记得当时操作系统是Windows 98,上机就是学习一些Word打字等很简单的操作。而我真正走上编程道路是2002年的暑假,我去哥哥就读的大学,看到在计算机学会的各路高手参加编程比赛的场景——思考问题的专注,调试Bug的细心,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让我对编程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高考后的暑假里,我就自学着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高考志愿也填报计算机。
CSDN:本科毕业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在这段期间是否在企业里实习或是兼职?你认为学历和工作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吗?
杨刚:考研是在我踏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已经决定了,一是弥补高考的缺憾,心中对一流名牌大学的向往;二是就业的现实压力,2008年正遇全球金融危机,大学就业形势很不好;三是家人鼓励我继续深造,所以考研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2009年本科毕业后一周,我就向导师申请来北京,在中科院帮导师做一些科研项目。导师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我是他带的第一名研究生。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帮助导师筹建实验室让我学习成长很快,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记得我曾一个人在实验室连着熬了三个通宵。回想起那段时光,很快乐很自豪,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真的很令人难忘,在此也感谢导师给予我的机会和鼓励,谢谢!
学历和工作我个人认为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在我后来的实习和工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百度,我认识的一位技术大牛就是本科,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点不逊于硕士博士;在创新工场,我们公司的三位联合创始人中有两位是本科,他们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也都是非常杰出。学历,可能在第一次找工作和职位晋升方面会比较重要,在工作中应该体现不明显。但是,从长远看高学历比低学历要好,竞争力更强。
创业:时而委婉动听,时而激情跌宕
CSDN:你曾放弃了百度,选择创业。是什么原因让你下定决心投身到创业大军中?
杨刚:百度是大企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都比较完善;创新工场,初创企业,有着不确定性。毕业前,我在两个公司都实习了半年以上,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的确有很大的不同,选择时比较纠结。其实,直到现在让我说出为什么选择创业,我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也绝不是盲从。
平时在学校我就喜欢关注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在读研的三年期间也有幸在私企、国企、创业公司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对传统互联网、企业级开发、移动互联网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移动互联网是一种趋势,是孕育下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土壤。IT行业技术更新很快,只有站在科技浪潮之巅,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CSDN:创业初期环境艰苦,你是如何克服困难一路坚持过来的,能给我们分享下你的创业经历吗?再此之前的工作经验对创业有何帮助?
杨刚:公司是2010年10月中旬成立,我是在2011年7月加入(实习),创业初期是比较艰苦,每人一台电脑22寸的显示器占据了工位的大部分空间,工位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有点像网吧,椅子有时挤的都转不开。公司提供自助午餐,白板上会列出今天的菜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中午时大家都拿着自己的碗排队打饭,饭菜有各式各样的风味而且每天还不一样,偶尔还会打到手擀面,吃完饭后也是自己刷碗和筷子,很像在高中校园里的生活。创新工场的工友们也都很热情,有时在电梯里还可以碰见开复老师,跟他打招呼他也会很热情风趣的回答。
创业,是一首歌,唱响孤单寂寞的长夜,时而委婉动听,时而激情跌宕,路上有你有我的青春歌谣……
之前的实习经验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在百度实习时独立负责完整的项目模块,接触正规化的流程管理、项目进度计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创业公司初期人数较少,时常一个人需要同时做几件工作。我刚进公司先做Android游戏开发,后来做脚本抓取游戏排名,最后又专注游戏后端研发,工作职责由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变化。这期间,每份任务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做Android之前没学过Java和Eclipse,在做网页抓取之前不熟悉脚本和网页开发,在做游戏后端开发时没接触过亚马逊服务器,更没想过自己每天会影响几十万用户的游戏体验。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学习并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工作压力。但很高兴在之前的实习经历中锻炼了自己这种快速学习和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的能力。
刷榜:一时之快 一以之利
CSDN:你开发过什么应用?耗时多久?
杨刚:开发过两款游戏和一款应用,两款游戏耗时都不到两个月,应用1个月。三款软件都是基于Android平台,采用Java语言开发,没有用第三方框架。
-
应用名为“中科心解”,是我在中科院帮导师做的项目,与心理学相关,用户体验不太好。
-
两款游戏是“Mine Sweeper Deluxe”和“Word Search”,都是在现在公司开发的,下载量分别在十万和百万级别。其中Word Search是由我和同事公共完成的,它是一款支持应用内支付的益智游戏。
CSDN:你在开发应用中,碰到过哪些主要难题,解决方案是什么?对应用开发新手有什么宝贵经验分享?
杨刚:在做Word Search过程中,需要对字母和单词进行快速的匹配,开始时为了实现简单都是采用Java编写,这样当字母增多时需要匹配的单词量将会呈指数级增长,效率很低。后来解决的方案是把单词匹配的模块通过NDK用C来写,解决了效率问题。
经验分享:不要为了自己编程简单而去影响用户体验,而是要用技术去改善用户体验,树立用户至上的宗旨。
CSDN:开发出应用后,你是如何进行推广的?你的应用是否登上应用商店的排行榜?
杨刚:“中科心解”应用没有做任何推广,没有进入商店排行榜。Mine Sweeper Deluxe推广了一周左右,曾进入了Google Play Top500。Word Search推广了近两周,曾进入Google Play Top20(最高排名Top14)。
CSDN:也请你给我们分享下,如何推广能够使应用迅速爬升到排行榜前列?
杨刚:一款新发布的游戏进入Google Play排行榜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下载量,因此需要集中推广资源进行重点推广,这样新游戏的下载量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用户才有机会看到并下载。新游戏爬升到了google play排行榜前列后能否继续保持排名,则与游戏自身的制作质量和用户兴趣度相关。
CSDN:其实国内应用刷榜现象比较严重,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通过非正常手段爬上排行榜的应用?怎么分辨其排名的真实度?
杨刚:刷榜现象在Android、iOS市场都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
两个市场竞争激烈,新生应用在现有海量应用中很难有机会脱颖而出,采取刷榜实属无奈之举。
-
初期没有抢占市场,没有培育自己雄厚的用户群,导致不能采取自己的推广资源来推广自己,只能借助第三方刷榜。
这些通过非正常手段爬上排行榜的应用,在短期内会有收获,能够被用户发现并下载。但如果应用自身质量不佳,用户体验差,不符合用户兴趣等将会很快被其他应用打压下去,并且用户还会对其缺点进行差评反馈,最终这样的应用可以用“打入十八层地狱就永世不得翻身”来形容,得不偿失。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应用自身质量的打磨和定位非常重要,一个产品最后能否成功,靠的不是一招制敌,更不可能是一炮而红。它需要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打磨、失败和尝试,内外兼修方能永葆青春活力。
分辨其排名真实度的方法主要可以参见以下几点:
-
用户评论,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一款应用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有多么好的设计,最终评价好坏的是用户。
-
排名变化幅度,看短期内(如两周)其排名是否大起大落,优秀的应用即使通过刷榜爬升到了排行榜前列,停止刷榜后也只会小幅度回落,不会出现大涨大落甚至跌出榜单的局面。
-
结合用户评价星级、下载量等参数辅助判断,真实排名应用的星级和下载量变化曲线一般都会比较稳定。
做一个有节操的开发者
CSDN:目前,国内应用的盈利模式还未成熟,你开发的应用是如何做出收费还是免费的抉择?如果是免费,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收获?
杨刚:目前还没考虑国内市场,主要做的是国外市场,重点是欧美、日本等市场,这些发达市场盈利模式相对成熟,用户付费习惯也基本建立。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产品,突出自己的亮点来吸引用户群,后期用户基数大了盈利自然不成问题。
前期的游戏基本都是免费的,主要目标是抢占市场,积累用户群体。经过前期的培养和用户积累,目前部分游戏开始尝试下载免费、应用内道具收费模式。游戏是否选择收费的标准还比较难以准确把握,但基本出发点是看这款游戏是否有吸引用户的亮点,关卡设计是否能够诱导用户付费,如果都没有则应该选取免费,帮助积累用户群。
免费只是相对的,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游戏下载和道具都免费,但会植入推广广告,帮助推广其它游戏。当然,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做一个有节操的开发者,对推广时间和推广内容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例如用户没联网,不能弹出推广;用户购买了道具,不能再弹出推广;用户正在玩游戏,不能弹出推广;用户多次关闭了推广框,就不要再弹出推广。
即使弹出推广框,对推广的图片和内容都会做美化和简化,限制弹出的次数,如果用户安装了推广就不再弹出等,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推广,保证用户的游戏体验。同时,这也对游戏后端的技术要求更高,增加了推广实现难度,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用技术去改善用户的游戏体验。
CSDN:你认为什么样的应用才能取得成功、受欢迎?都要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杨刚:站在巨人肩上的微创新应用,才可能会取得成功。考量点如下:
-
完全自主创新:制作周期较长,且需要经历市场长期的考验,成本太高,市场风险太大,不太适合中小创业型公司。
-
赤裸裸的抄袭:国外很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我曾遇到过国内某游戏被国外公司状告并让Google Play下架的真实案例。
-
微创新:站在已被市场检验成功的产品之上,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意和想法,用更贴近用户使用习惯的方式去设计产品。从游戏体验、画面质感、操控方式等细节上去打败对手。当然,这种追求极致的产品思维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点一滴的技术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更多的是对整个团队实力的考量,对团队决策者的考量。
此外,还要注重创意和细节。创意:一般的做法是先调研学习市场上(如iOS、Android)同类最顶尖的应用,吸取它们中用户最喜闻乐见的功能模块和操控方式,结合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周期计划,合理的进行功能取舍和项目迭代。采取先抢占市场,再打磨产品,最后占领市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策略。
细节:平时注重技术持续集成和重用,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细节处理和完善。例如:屏幕的适配、虚拟按钮的触控方式、对话框的圆角弧度、广告图标的色彩等等。
CSDN:国内山寨成风,很多应用在开发后被迅速山寨,给很多初创团队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打击,你认为如何才能把损失降低最小化?
杨刚:暂时先不要做国内市场,要不然是败得很惨,主要原因:
-
国内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法律维权成本相对较高,山寨代价成本很低。
-
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整体付费环境不佳。
-
国内巨头林立,有前景的创意拼不过巨头的雄厚实力。
-
初创团队做国内市场的同时不妨考虑一下国外市场,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CSDN:你公司自主开发的游戏游戏广告推广平台,使用什么编程语言?你是否参与编程?
杨刚:我参与其中,该平台客户端采用Java实现,服务端采用Java + Javascript实现。平台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快速把新发布的应用推广到数百万的用户手机端,让它迅速爬升到排行榜Top50乃至Top10。
CSDN:贵公司的游戏排名升降变化是根据什么标准评定的?
杨刚:由于Google Play市场排行榜在各国都不一样,因此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由于我们主要做欧美市场,因此目前以Google Play美国排行榜作为评定标准。
游戏排名每天的升降变化情况,可以参考第三方的平台appannie,我自己也用脚本开发了一套排名抓取系统,并把结果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不仅满足基本的升降变化情况,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新功能,如每日上榜新游戏总数、自己游戏每日升降情况、自己游戏上榜总数、查询某一上榜游戏升降的历史记录等数据。
我与CSDN的“情结”
CSDN:你在学习或工作中,是怎么接触到CSDN?CSDN对于你的工作或学习有什么影响,起到过什么帮助?有没有故事可以分享?
杨刚:很早前就接触了CSDN,大学时期会看CSDN的资讯,遇到问题也会去逛论坛。当时在百度空间和ITeye写过一些博客,但没坚持下去。2009年进实验室做项目时,才意识到没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做积累和记录,毕业后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于是决定找一家IT业内影响力大的论坛写点博客,一来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笔记,方便日后查询;二来通过写博客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这样就在CSDN注册了自己的账号。后来百度空间升级后,把我在上面的博客格式弄得面目全非,界面风格也令人无法忍受,最后我决定就只在CSDN上写博客了。
CSDN对我的学习工作帮助很大,在网上查找问题答案,很多都是片言碎语,或者解答模糊不清,难以快速得到我要的答案,因此现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会优先到曾经写的博客中找答案,大大减小了重新学习的时间成本,达到了当初把博客当学习笔记的目标。CSDN博客我还会坚持写下去,一来它鞭策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二来想让网上复制粘贴的流言止于我的博客,把遇到问题的答案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让他人少走弯路。
去年有幸参加过CSDN举办“中国软件开发者大会”和“移动开发者大会•中国2012”,现场气氛很活跃,演讲分享的主题也很有针对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感觉很棒!
CSDN:你对CSDN有什么建议,以及你对CSDN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杨刚:CSDN平台很大很全面,不管是资讯、论坛还是博客都很有深度,信息量非常丰富。
现在我也通过iPad平台看CSDN和《程序员》杂志,《程序员》杂志还提供订阅下载,页面也正好是一本书的大小,在iPad上看书感觉非常完美。
杨刚 CSDN ID:阳光岛主
杨刚 博客地址:http://blog.csdn.net/ithomer
参考推荐: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19-12-11 00:06:34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