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的通胀研究与财富认知
一、 货币超发现象
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报道对货币超发有误解,所谓货币超发一般理解是指广义货币总额M2累计增速高于GDP,从1990年广义货币总量M2 1.5万亿元扩张到2017年年底的 167.7万亿水平,同期GDP从1.89万亿元增长至82.7万亿元, M2/GDP的比值从79.4%上升至202.8%,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M2/GDP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1973年提出,用来测量金融深化的水平,当时理论认为这个比值高说明经济体货币化程度高,但之后的国际化对比研究,发达经济体反而M2/GDP低。 一般认为,央行是负责人民币发行的机构,要对货币的超发负责。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通胀何时何地都只是货币现象”更是被人简单理解为通胀就是央行印钞的结果。
实际上,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我们平时读到的广义货币统计的是中央银行信用和商业银行信用,前者指央行基础货币的发放;后者指以信贷为主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货币的派生;其中央行基础货币所占的份额远低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派生的货币。最近央行最新公布的2018年10月份货币供应量数据,基础货币31.8万亿元,占广义货币M2的17.9%,由此可见,货币的大头还是由存款类金融机构派生而成。
上图为2018年10月份央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M2/GDP远远高于美国可比数据?
主要和我们国家经济部门融资方式有关,以存款类金融机构等间接金融中介融资的,会体现在M2的扩张上,假如同样的融资金额通过股票、债券或者PE基金产品等绕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募集,M2便不会扩张。我们国家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的重工业化、城市化,整个经济体的融资方式高度依赖存款类金融机构,而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契合PE募集、股票IPO等融资方式,因此,融资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巨大的M2/GDP差异。
2013年后国家鼓励金融创新,各种监管套利的表外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显示出M2对经济体融资数据统计的局限性。
二、货币超发与通胀
这里先给通胀下一个定义,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的购买力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物价普遍的上涨现象,
本质还是经济规律所讲的供需不平衡,现在问题是货币的高速增长与通胀率有没有稳定的因果关系?
请看下图
事实上,货币的高速增长与通胀并不一定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有时候正相关,有时候背离,怎么解读?
我们看2009年广义货币增速高达27.7%,而CPI实际涨幅居然是负的0.7%,之后一直到2012年,CPI和M2走势是背离的。这和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的直观感受有冲突,问题出在了哪里?安信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博士早年写过一个资产重估理论,笔者觉得颇有启发。货币超发可以分主动超发和被动超发,具体来说,被动超发是指经济部门投资、消费意愿的上升,大量配置资产,贷款上升,带来银行存款的增加,M2扩张,总需求扩张,短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主动超发是指经济部门投资、消费意愿没有变化或者继续减弱状态,金融机构主动放宽信用,创造出贷款,带来银行存款的增加,M2扩张,而总需求不一定会直接传到给实际经济进行扩张,短期内不影响通货膨胀。被动超发,看似钱多了,但真实感受的是钱紧了,实体融资利率上升了,大类资产的估值反而承压;主动超发,是钱的多寡与真实感受一致,实体融资利率下降了,大类资产估值容易走高。
根据上述理论,笔者来解释下2009年-2012年M2-CPI背离的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
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进入高潮,此后中国出口订单悬崖式下跌,大宗商品暴跌,CPI暴跌,进入08年的11月中国出台四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从08年底到09年中旬,天量的信贷以极低的利率水平释放出来,这是典型的主动货币超发,经济层面,对外出口同比大幅大跌,基建开始大幅投入,到了5月份,房地产投资开始回暖,因此整个09年上半年CPI处于不断探底过程。进入下半年随着制造业投资也开始启动,整个经济一马平川,而贷款利率开始上升,M2增速冲高后开始回落,当时据媒体导报,监管层开始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一季度公布的GDP数据增长11.9%,虽然M2增速在回落,但仍保持较高绝对值,这一时期是典型的被动货币超发过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房地产、制造业投资一旦启动,不会马上停止,对资金有强烈需求,贷款利率和CPI不断走高;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经济调控力度,11年8月公布的7月通胀数据达到最高点,经济开始下滑,贷款利率也跟着下降,到11月底开始央行降准。11年底-12年全年,经济数据在不断恶化,货币开始进入主动超发阶段,而CPI下滑与M2背离。(下图为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走势)
三、通胀的央行视角
我们国家在1995年实行的《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投资,这说明以后政府财政需要透支的赤字,只能靠税收、发债和国有资源的收益,这样就能控制住货币了吗?
格林斯潘在主持美联储期间,有一次在联储会议上提出一个问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价格稳定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换句话说,通胀的目标水平是多少,为什么?当时还是美联储理事的耶伦回答说,毫无疑问,低通胀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过低的通胀有相当的成本,假如通胀率为零,那么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就不能将“实际利率”降到零以下,而轻微的通胀可以给予政策更大的自由度来刺激经济;轻微的通胀还可以给劳动力市场添加润滑剂,不同职业的相对工资必须可以自由变动,从而引导工人从一个职业转向另外一个职业,如果没有通胀,一个职业的工资水平上升,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职业的工资水平下降,然后,一些证据表明,工人不愿意接受下降的工资,这样就不可能使得不同职业工资水平相对变动以保证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有效分配。美联储两任主席精彩的一问一答,从经济学理论上解释了即使是美联储这样相对独立的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制定通胀率为正的目标水平给经济的运行、调控预留出空间。
因此,央行也是天然的追逐可控范围的通胀。
四、货币超发的财政视角
周其仁讲,财政从紧是货币从紧的条件,今天政府投资可以杠杆出更多的商业银行贷款,由此也就创造出更多的货币。
他说,2009年年度新增财政性投资2万亿,新增银行信贷10万亿,政府和国有部门新增投资1元,就带来银行信贷5元,扣除民营企业部门的信贷数额,政府和国有部门每投1元,杠杆出银行3元信贷,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这样的信贷机制,在创造银行信贷的同时,也扩张了广义货币数量M2。这里有一组央行披露的2017年度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的数据,总杠杆接近250%,与美国251%、欧元区258%相当,远高于巴西151.7%、印度124.3%等发展中国家,分经济部门看,占比最大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163.6%,其中国有企业部门杠杆率接近110%,住户部门杠杆率48%,政府部门杠杆率47%。这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与新闻报道“某县公务员工资发不出”的直观感受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成立的融资平台性公司其负债计算在国有企业部门里。从杠杆率数据,也可以反应出各个经济部门利用信贷的杠杆能力是不同的,政府与国有企业部门是最强的。
五、货币超发引起通胀后的财富分配效应
表面上理解通货膨胀是一个任何人所无法避免的,事实上没这么简单。
超发的货币不是按照货币持有量来等比例分配给每一个人的,而是像开闸放水一般慢慢流入到社会各个人的手中,这个过程有时间的跨度。
比如说,最先拿到超发货币的人,可能跑到市场上去买入商品房、黄金等商品,此时市场上的物价还是原来未涨的水平,最先拿到的货币和之前拥有的具备一样的购买力,黄金商、开发商收到支付的钱后,可能会加大黄金、土地的购买力度,这样黄金生产商、土地供给的地方政府也受益于超发货币,随着货币的不断换手,开始流入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整个市场会慢慢发觉流通的货币量在上升,物价开始逐步上涨。
从上面超发货币的流通过程来看,越早拿到货币的人,在使用货币时候,物价水平涨幅越小,他就越占便宜,社会最底层的人最悲催,因为等到货币流入他们手中,整个市场的物价已经全面上涨,购买力损失很大。到这里,大家都可以看明白,通胀的过程,也是财富转移的过程,而且越处于货币流通环节的上游,离货币超发越近的人,财富分配越占优势。
六、中国货币超发之谜:钱都去哪儿了?
货币政策逐步偏向宽松,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演讲时说,货币超发是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大幅缩水,对外贬值对内通胀压力加大。
那么,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问题呢?早在2008年时,中国的M2总规模只有47.5万亿元,而如今我国M2的总规模高达172万多亿。10年间M2的规模翻了近4倍。
现如今,我国的M2规模相当于美国、欧洲的两倍,日本的三倍。面中国M2总规模已经相当于这三大经济体的M2总量的70%,这么高的M2主要是由: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 银行的信贷扩张。
事实上,中国M2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二个:
一方面,中国经济维持较高增长率,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基建投资)。而通过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肯定会消耗掉大量货币。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民间消费和投资,当然就不需要消耗掉大量的信贷资金,以及过多的M2。
另一方面,只要中国经济增速稍有回落,央行的货币政策马上倾向宽松,而到了下面银行更是信贷大跃进。而不是想着要调整经济结构,来稳定经济增速,降低M2的增长率。
应该说,货币超发在短期内对经济拉动作用很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是遗害无穷。
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宣布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10万亿天量信贷。但结果是产能过剩问题更恶化、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
面对中国拥有这么高的M2规模,也有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使得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也使人民币对外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对内的通胀率好像并不是很明显。
也就是说,央行货币超发,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却相对有限。近年来,我国的CPI一直维持在2%左右波动,远低于3%的警报位。
显然,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大量流向商品领域,那么,我国央行货币超发的资金究竟去哪儿了呢?
首先,超发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前几天发生了钱荒,说明国内金融体系的钱比较紧,后来央行通过MLF释放了数千亿资金,向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降了。我们平时买的货币基金,主要是以更高的利率,把钱借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而超发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造成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再者,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房价这10年来涨了好几倍,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高杠杆,单凭居民的购买能力,房价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资金就超过10万多亿,而其中有近四成贷款流向了房地产业,因开发贷受到银行限制,所以信贷资金主要用于个人房贷业务。这么多资金跑到房地产领域,房价当然会涨。
再次,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基础建设领域。因为基建领域对资金消耗量很大,而且对国内经济也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这么多资金流入基建领域,照理应该引发建材价格上涨,但是前几年产能过剩,价格涨不上去。而近些年,去产能过剩卓有成效,过剩的产能都已被淘汰掉了。同时,基建的营建成本也在上涨。不过,建材价格上涨,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并不太大,而且建材价格占CPI比重较轻,并不能在CPI中明显反映出来。
最后,超发的货币跑到了农产品市场和股市中,农产品市场前几年大蒜、生姜、香葱、绿豆都轮番上涨,这都是被游资推上去的。还有就是股市,现在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金不敢进来,但是过去股市不错的时候,大量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价炒上了天,不过涨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尽管,我国的M2增速已放缓至9%以下,与高峰时期的26%相比已回落不少,但毕竟M2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72万亿规模,这也意味着我国政府、居民、企业都在加杠杆,再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
之所以没有对国内物价产生明显影响,是因为除基建投资之外,多数超发货币都跑到了虚拟经济领域。
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畸型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非启动民间消费所造成的结果。
七、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1、“娃本位”
圈内有一大咖认为孩子就是财富。
这么说当然没问题,人是一切观念的起源,财富也跟公司、爱情、国家、学校等观念一样,都是人脑中众多观念的一种。
因此把人作为财富,大体上没有问题,但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完全对等。
非洲很多国家人口挺多的,却长年贫穷落后,与财富无缘。可见,人并不完全等于财富。
2、“钱本位”
大部分人认为金钱就是财富。这种想法只是微观上的一种感受,没有上升到框架思维的层面。
如果讲钱或货币就是财富,那么国家多印货币,就代表国家财富增加了吗?显然不是
如果这样,直接关起门来印钱就行了,还那么苦逼搞什么经济?一会儿去产能,一会儿去杠杆,累死宝宝了。
所以,把钱或货币看作财富也是不完全正确的。
3、“房本位”
这是房产投资者确信不移的看法。
然而,砖本位,即把房产当作财富也只是快速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
再过二三十年,中国GDP增长率会回落至2.5%左右,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那时房产也不再是财富的代名词。
那么,真正的财富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财富,其实是一种权力,对他人的影响和支配权以及对自身的选择权。
我们关注一下富豪榜上的人物,为什么他们可以登上富豪榜?
每天打开手机新闻,不是马云、李彦宏就是许家印,李嘉诚,一会儿说他们整合资源,一会儿说他们获得巨额贷款。
富人,富有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和对资源的支配权。
同时,他们自身有充足的选择权,关于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余地非常大。
穷人呢?他们所说的话,几乎就淹灭在身边的朋友之中,更别说对社会施加影响了,而且他们对资源很少支配权,光是让孩子获得省一级学校的资格都足以令他们仰天长叹。
另外,他们没有多少选择权,即使很厌恶上班,也不得不每天早起,摇2个小时的地铁准时到公司。
人要获得财富一般有两种方法:
1)创造财富:出卖劳动或资本去创造,或协助社会创造增量财富,或自主创业开创一份全新的事业积累财富
2)转移财富:借助一个介质或方法去转移别人的财富。(买卖、理财投资、赌博、诈骗、抢劫、偷盗、传销、空气币、资金盘等)
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概率离散事件的组合,高考报读哪个学校,什么时候结婚,选择哪个行业,这些在当时都是一念之间的事。
这些就涉及到了难以捉摸的运气。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四个因素:出身、婚姻、事业、运气
暴富,靠的是运气,所谓运气也即低概率的高回报事件。运气是一个中性词,既包括被动发生,也包括个人的主动选择。
经历和思维就是最大的财富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和精力该怎么投以及进入的时机,什么领域是垃圾,应该远离;什么领域是蓝海,应该大量买进。
这么些年来,但凡砸在错误道路上的资源都回不来了。我说,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你不懂下注。
时代,是一个快速二进制的进程。选择哪个赛道,选择哪些房产,决定了一个人财富增量的80%权重。
所谓买房改命,买对一套房,就足以改变你人生。
财富最终是思维认知的产物,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发展边界。
富人富裕的岂止是钱,钱只是一个结果,他们富裕的是赚钱的整个过程和认知观念;
穷人穷的又岂止是钱,穷人穷的是思维,是人对财富的认知和将资源与机会转化为财富的能力。
天地虽大 ,不润无根之草 ;趋势再好,不遇无缘之人 。
无知的代价是虽然辛劳一辈子却永远不能享受人生。
网友评论
超发货币会引致通胀,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类似于收取"人头税"。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因为中国的货币发行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大量的产品,结算后出口后企业手中有大量的美元,而央行就增发与这些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还换去这些企业手中的美元,于是,大量基础货币流入了市场。
所有人都知道超发货币会导致物价上涨,受苦的是老百姓,这是没有争议的,如果zf超发货币等同于在老百姓口袋里偷钱,就是说如果承认超发货币等同于偷老百姓钱,即使已经超发的情况下也不会承认的,据统计2013年超发货币43万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给所有中国人民免费发钱每个人能发到33076元人民币,而这些钱都揣在中国的zf手里,等于是zf从老百姓口袋里偷走的这些钱,而这只是一年,这也就是为什么辛辛苦苦工作十年,工资好像涨了,但是依然只能解决温饱的根本原因。
“货币超发”的说法是以西方标准来做衡量,但两国国情、统计口径均不一样。 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 “衡量货币超发不超发,要看物价、GDP和就业,只要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就不能说货币存在超发。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做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昨天,就“中国货币是否超发”问题,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关于经济这个东西,外行是不懂的,周小川超发货币是好是坏我们都不清楚,能当央行行长肯定也是出于高层考虑的了。
本文转自:中国货币超发与通胀的研究 (知乎)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24-08-08 16:05:44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
转载注明: 中国货币超发的通胀研究与财富认知 (米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