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巴菲特也许是世界上最聪明、也是最悠闲的基金经理,他只需要下单买入股票,然后持有就可以了,投资对巴菲特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利润滚滚而来,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秘诀就是靠价值投资理念选股,长期持有,很多学习投资的人皆以巴菲特为榜样,以“成为中国巴菲特”为目标!

然而你真的了解巴菲特吗?巴菲特可以复制吗?做股票投资真的可能成为世界首富吗?

 

巴菲特的早年生涯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河西岸的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镇,当时正值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他有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和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沃伦·巴菲特的父亲叫做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位法国纺织工人的后代,母亲叫做利拉·斯塔尔,巴菲特的外祖父叫约翰·斯塔尔,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经营着一份名叫《卡明县民主报》的周报,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在报社做过编辑、后来也在石油管道公司、保险公司工作过,后来担任银行的证券销售员、与朋友合伙开公司成为独立股票经纪人,在1942年成功竞选为国会众议员(巴菲特此时才12岁),其主张是一直对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造成的通货膨胀和政府臃肿持批评态度,如果你真正深入研究过巴菲特的投资偏好,就会发现巴菲特父亲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巴菲特的父母从小就给予巴菲特良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溺爱,巴菲特小时候就经常在家中的杂货店帮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与数字有关,喜欢智力竞争,热衷于收集饮料瓶盖,以此发现哪种饮料最受欢迎。

 

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

5岁,巴菲特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

10岁,在大学足球场卖花生和爆米花;

10周岁时,老爸带巴菲特到纽约,拜访了高盛的老板温伯格后,又带他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证券行业的圣殿参观。

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3岁父亲成为众议员后,举家迁至华盛顿。他开始送报,1944年申报了生平第一笔所得税税单,其自行车作为工作开支抵扣了35美元税金。

14岁,存款达1000美元。巴菲特越来越叛逆,对漂亮女孩子很着迷,是学生中唯一的生意人。

17岁,和朋友花25美元购买了一台旧弹子机,将其放在理发店出租。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便在不同的地点拥有了7、8台弹子机。

17岁,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看来也不是老实孩子),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业内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是美国证券分析师协会的创始人,也是证券投资中价值学派理论的鼻祖)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

21岁,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分A+;

22岁,与苏珊·汤普森结婚;

23岁,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格雷厄姆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份工作,成为公司合伙人。

26岁,个人储蓄已超过140 000美元,回到家乡奥马哈并创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

29岁,遇到查理·芒格,他成为巴菲特一生的合伙人和知己;

32岁,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

35岁,开始以每股美元的价格积极收购纺织品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并掌控其董事会.

尽管巴菲特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成为世界首富的(不过如果读了上段内容,便知老巴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白手起家),但是,他的成功背后,有着很多原因,而且是无法复制的,最不为人知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来自他的家族.

从家族史来看,巴菲特的祖先是法国农民,在400多年前的17世纪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到美国。如果不是祖先来到美国,巴菲特就不会生在美国。如果不是生在美国,巴菲特就不可能在投资上如此成功,更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这是巴菲特本人自己的说法。2010年6月16日,巴菲特在《财富》杂志网站上为自己捐出个人99%的财产发表了一份声明:“我的财富还要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儿幸运基因以及广泛的兴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赢得了我所说的《卵巢彩票》—以我为例,20世纪30年代能够出生在美国的概率是30∶1,加之作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规避当时社会许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生活在这样一个间或产生扭曲结果的市场体系(尽管整体上看这个体系为我们的国家谋得福利),不得不说我的幸运更凸显出来。

巴菲特的老祖先400年前是农民,他的家庭有200多年身为农民的历史,从巴菲特的祖先到巴菲特的父亲、巴菲特本人,一直到巴菲特的儿子,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伯克希尔继承人长子霍华德G巴菲特就是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农场主),甚至其本人也拥有过农场,实际上直到1867年,他的曾祖父转行开了杂货店,家族才转行为成为商人。

农民的历史有三个特点,帮助巴菲特建立了他成功的长期投资风格。

第一,农民非常实在,不玩虚的。巴菲特看重实实在在的公司盈利,而不是波动的市场价格。

第二,农民非常有长远眼光,播下种子,不指望马上收获,而是老老实实地施肥浇水,期望长期会有好收成。巴菲特买下股票,不指望马上高价转手,而期望随着公司盈利获得长期增长,相当于给股价“施肥浇水”,让股价随着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

第三,农民非常节俭,甚至相当吝啬。巴菲特家族祖祖辈辈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巴菲特更是从小节省每分钱,这让他较早开始得到滚雪球的原始资本。

当然,祖辈是农民这一点只是成就巴菲特投资大师的三大家族基因中的一个。还有两大家族基因:一个是来自他爷爷的商业基因,另一个是来自他父亲的证券基因,这些基因成就了巴菲特对商业和投资的广泛兴趣。

 

巴菲特不是犹太人

在这里顺便纠正一下很多人的错误看法,巴菲特不是犹太人,巴菲特的祖辈也不是犹太人,而是法国人,巴菲特母亲的祖辈是德国人,而且巴菲特的太太也不是犹太人,因此巴菲特的孩子也不是犹太人,这种说法纯粹是某些所谓“神秘犹太组织控制世界”阴谋论者的以讹传讹(另一证据为巴菲特唯一授权自传《滚雪球》“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首次给出A+的成绩就被这位得意门生摘得。为了毕业后能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不要薪水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结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当年犹太人被华尔街拒之门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而已,巴菲特的爷爷和爸爸就一度仇恨犹太人,甚至用“爱斯基摩人”来讽刺犹太人,小巴菲特受大人影响,也一度仇视过犹太人,而巴菲特改变对犹太人的偏见恰恰是因为碰到一个人之后,即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一名真正的犹太人后裔,他传授给了巴菲特犹太人的商业和投资成功秘诀。

可能因为祖辈是法国人,巴菲特内心有一种浪漫的基因,他特别喜欢戏剧性的,甚至比较夸张的表达,也特别喜欢搞一些特别的仪式。同时,可能因为母亲的祖辈是德国人,巴菲特做起事来非常严谨,一丝不苟,认真到极点,要求严格到极点,不符合他的要求绝不投资一分钱。

既有法国人的浪漫和洒脱,又有德国人的严谨和纪律,还有父亲祖父遗传的商业头脑以及犹太证券泰斗的谆谆教导,更在人生中遇到了能力智慧更胜一筹的知音(巴菲特对查理芒格的评价:“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芒格是我的秘密武器。他会指出我的错误所在,因为我经常犯错,他很早就告诫我,不要因为一只股票的帐面便宜就去购买,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个企业业务的基础是好的,是可持续的。所以在遇到查理·芒格之后,我对格林厄姆老师教给我的理念在实践应用中做了一些修正。我们现在会以合理的价格购买非常优秀公司的股票,而不是以超低价格购买一个平庸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大儿子的评价:“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谁是No.1呢?查理·芒格。”),你说巴菲特的家族基因和人生境遇可能被复制吗?

 

巴菲特不是“股神”

巴菲特是“企业并购之王”,“投资之王”,而不是“股神”

什么是“股神”?很多人简单地以为股票一买一个准,买了就能一直上涨,这样的人就是“股神”,这是很大的误区。我以为,能称之为“股神”的至少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他的投资业绩绝大部分是靠股票投资造就的;

第二,他的股票投资历史很长,而且长期回报率一直能达到很高的水准。

私以为,彼得林奇才是有资格称之为“股神”的人物,他本人也是正宗的共同基金经理人的身份,其业绩贡献主要是来自于股票投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两个条件都是符合的;索罗斯的几大成名作是在外汇市场以及债券期指市场创造的,单纯的股票投资业绩平平;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所取得的业绩可以说是所有有名气的基金中复合回报率最高的(1989年到2008年,平均年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38.5%,而股神巴菲特也不过才20%),然而其投资标的包罗万象,以高频率短周期的量化投资为主要手段,其聘用人员中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实在无法跟“股神”挂上钩,那么巴菲特呢?

先看一下维基百科对巴菲特的注解:

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美国投资家、企业家、及慈善家,一般人称他为“股神”,但这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因为巴菲特本身并不非常热衷于股票操作。正统的财经媒体尊称他为“奥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或“奥马哈的圣人”(The Sage of Omaha)。他借由睿智地投资,汇聚了非常庞大的财富,尤其是透过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持股。目前巴菲特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并担任主席及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明白了吗?将巴菲特看作“股神”本来就是以讹传讹的说法,用股神来定义巴菲特是有些错位的,很多人以为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是二级市场股票,其实巴菲特近年来的大部分投资是收购实业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伯克希尔公司也不是公募基金或者对冲基金性质的,而是一个集保险、企业并购、股票投资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巴菲特最早成立的是一家合伙制对冲基金即巴菲特合伙公司,1956年用对冲基金赚来的钱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此后巴菲特他投资过堪萨斯城人寿保险公司和马萨诸塞州人寿保险公司等保险业股票,1967年3月巴菲特控制的伯克希尔公司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至此,伯克希尔公司抛离了原本的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仅仅七十年代就收购了三家保险公司和新建了新建了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公司主要通过国民保障公司和GEICO以及再保险巨头通用再保险公司等附属机构从事财产/伤亡保险、再保险业务。

1972年,巴菲特接受芒格的建议,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以此为开端,巴菲特在并购方面不断扩张,增加对优质企业的控制权,股票投资的比重也慢慢降低,伯克希尔公司在珠宝经销连锁店Helzberb Diamonds、糖果公司See's Candies,Inc.、从事飞行培训业务的飞安国际公司、鞋业公司(H.H.Brown and Dexter)等都拥有股份,什么房地产啊、玩具啊,巴菲特涉及到的产业多了去了。

可以说,目前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资是企业并购,其次才是股票。到了2011年年底, 伯克希尔旗下五个最大的非保险公司——美国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BNSF)、以色列伊斯卡刀具公司(Iscar)、化工巨头美国路博润(Lubrizo)公司、芝加哥普利兹克(Pritzker)家族旗下工业集团Marmon、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Company),都取得了创纪录的盈利,2011年税前共盈利超过90亿美元。而在7年前,伯克希尔仅拥有其中的一家——中美能源,其他的四家公司都是巴菲特其间巨资收购而来(注:联合玛氏收购箭牌口香糖公司,伯克希尔提供44亿美元的贷款,出资21亿美元收购箭牌少数股权)。其中,2010年以340亿美元价格收购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BNSF)的交易是伯克希尔目前为止最大的并购交易,近期巴菲特再度出手,联合3G资本以280亿美元(伯克希尔出资大约120亿美元到130亿美元)收购亨氏食品.

相比之下,巴菲特目前的持仓结构排名前四的富国银行、可口可乐、IBM、美国运通之外的股票总市值占比是很小的,全部股票的总市值也不过700亿美元,近年来除了2011年花了107亿美元购买IBM公司股票之外,巴菲特几乎没有什么股票投资上的重大举动。巴菲特2010年招聘Todd Comb,2011年招聘Ted Weschler作为投资经理人,每人负责20亿美元左右的股票投资额度就可见一斑(最近巴菲特曾经说过这两个新人至今也只投资了两只新的股票),如果您熟知伯克希尔公司转型之后的业务构成以及资金状况,就会发现巴菲特在股票上的资产配置占比其实并不高,按照伯克希尔2010年的年报,巴菲特管理着3720多亿美元的资产,其中投资股票部分的市值是615亿美元,占比为16%,,其他都配置在保险公司业务(包括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实业上,你觉得还将老巴当作炒股票的,这合适吗?

 

70多年的投资生涯

巴菲特现在82岁高龄,综观他70多年的投资生涯,按照其投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69年即40岁之前,几乎完全是股票投资,

1956年到1969年管理合伙公司的13年取得了年复合收益率超过30%的业绩,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股神”;

1999年即70岁之前,保险业务成为了巴菲特自称的最主要的买卖生意,股票投资占比逐步减少,企业收购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可以说只是半个“股神”了,股票投资仅是附带;

到了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巴菲特几乎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企业收购,现在的巴菲特可以说是美国甚至全球最有实力的企业收购者,从并购规模上完全称得上“并购之神”,在资金实力上绝对是称王称霸的级别,自称傲视全球也没有问题。从巴菲特的职业生涯来看,“股神”的评价跟事实相比是严重错位的,也绝然不能反映巴菲特的真实能力和成就,巴菲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投资家,应该被定义为“企业并购之王”或“投资之王”.

 

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首先是源于他是一个保险家

巴菲特曾经有多句名言都是说复利的伟大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论断,以前包括本人在内也曾经以为巴菲特的奇迹是完全靠复利累计的,也就是说年均复合增长,依靠价值投资理念与形成长期复利的盈利模式就能获得非常大的收益,通过股票投资成为另一个巴菲特或许并非天方夜谭,但是今天我得告诉大家,这个想法恐怕是错的,巴菲特的纯股票投资水平从收益率的角度其实是很平庸的(当然,只是从平均收益率的角度,巴老的投资生涯是个传奇,时间段非常长,另外资金量庞大,此水平非彼水平),如果他没有适时地将伯克希尔转型为保险公司,今天的巴菲特恐怕根本不会有多少人认识的。

先看第一个误区:

年均复合增长率!资料显示,1965-2012年伯克希尔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7%,明显超过标普500指数的9.4%;1964-2012年伯克希尔的整体增长率是令人吃惊的586817%,而标普500指数为7433%,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啊?

当然没有大问题,但是有一个小问题就是,这个复合增长率的比较对象是不对等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是以大盘指数为标的,是以所有的成分股为标的的,其数值代表的是投资该项指数的“收益率”,而伯克希尔的复合增长率是以Per-Share book value,也就是berkshire公司的每股账面净值来计算的,而不是收益率,伯克希尔公司的每股账面净值、股价表现跟他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完全是不同步的!

再来看另外一个误区:

依靠本金和长期复利就能获得非常大的收益!很多人喜欢计算的:本金长期复合增长后的“惊人”数字。这是典型的YY。除了自欺欺人外,没有别的用途。实际上,巴菲特之所以对保险公司有那么大的兴趣,并非这些保险公司的股票让他心动,而是保险公司大量的float浮存金。根据资料,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保险公司在1967年就贡献了1700万美元的浮存金,到1997年,浮存金已经达到30亿美元。2007年达到400亿美元,如今已经达到700亿美元。

去年,国内的一位基金经理亲临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并获得了现场提问的机会,巴老当时的回答谦逊而又朴实,他承认负成本的浮存金和杠杆率的确是成功关键因素。即便是他自己从头再来,也很难复制当年的成功。

所谓的保险浮存金是指客户缴纳的保费,这笔资金不属于保险公司但是会体现在报表中。保险公司通常在留有一定比例以应对近期可能支付的理赔金额后,剩余部分可以用来投资,并且投资收益归保险公司所有。对于伯克希尔来说,如果未来赔付和费用低于收取的保费,他们还能额外赚到承保利润,这意味着保险浮存金的资金成本甚至低于零

保险浮存金在巴菲特投资中有何作用?

很显然零成本的浮存金的使用,放大了投资的杠杆,有益于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浮存金毕竟是负债,杠杆是双刃剑,使用不好也可能加大亏损。浮存金的零成本负债的特点很可能导致巴菲特特别青睐那些稳定性好,商业模式简单清晰,现金流良好的公司,而回避变化较快的高科技公司。

在2012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再次谈到了浮存金的重要性:“财产及意外险保险公司预先接受保险费,在事后支付索赔。在极端情况下,例如某些工人的事故赔偿金问题,会导致索赔支付期限长达几十年。这种"先收钱后赔付" 的模式让我们能够持有巨额的现金,我们称其为"浮存金",这些浮存金并不属于我们,最终将会进入别人的口袋里。在持有期间,我们可以用这些浮存金进行投资,为伯克希尔公司赚取投资收益。”

换句话说,巴特菲在其投资生涯中,不断地投入了浮存金,相当于不断地投入了“无息贷款”,依靠这些贷款的持续杠杆化和长期稳定的复利收益,才最终成为了首富,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所依赖的“复利”,绝非仅仅通过股票投资带来的.

在过去48年期间,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复合增长率为19.7%,巴菲特复利的神话让不少投资者因此对价值投资体系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但是,有研究人士质疑,就股票投资而言,19.7%的年复合增长率并非就是巴菲特投资的真实业绩,在剔除了浮存金因素之后,其业绩非常非常地平庸,股神应该被请下神坛.

如果巴菲特不依靠浮存金,不计算分红收益,只是依赖于作为基金合伙人时期的2000万美元本金,巴菲特只凭个人资金的话,到今天只能拥有56.819亿美元的财富(这个是按照伯克希尔净值计算的,有人按照其在美国的纯粹股票投资组合计算的数字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得多,我怕严重打击巴菲特迷),怎么可能成为世界首富?

上海北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海平做过测算,在伯克希尔发展的历史上,截至2007年底,平均年复合成长率为21.1%与此同时,伯克希尔的浮存金平均年复合成长率为23%,两者几乎保持着一致前进的步伐。结合浮存金历年来在伯克希尔净值当中的占比保守估计,保险浮存金占伯克希尔净值的50%左右,也就是说,巴菲特用了约1.5倍的零成本杠杆实现了公司净值的增长。王海平从巴菲特全力经营伯克希尔公司的年份1970年开始计算,在伯克希尔公司1970年~2010年的业绩数据中,巴菲特从1970年后实现伯克希尔净值的年复合收益率约20.6%。剔除约1.5倍的保险浮存金的影响后,王海平计算的结果显示,巴菲特的年复合收益率约13.7%。而从巴菲特在1993年第一次阐述“护城河”的理念后,到2010年为止,伯克希尔公司净值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5%,根据王海平的计算,剔除1.5倍的零成本杠杆(保险浮存金)后,其股票实际长期投资收益率约10%。虽然测算方法仁者见仁,但是有个事实非常明显了,那就是从收益率的角度而言,巴菲特的“炒股水平”仅仅略微高出标普500一丁点,实在不怎么样!

 

股神的称号到底是谁封的?

老巴人家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过“股神”,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授权的书籍是本人的自传,主要是本人的经历和投资哲学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专门讲解选股方法和传授价值投资理念的,他的很多名言其实都是针对伯克希尔股东而言的,其名言所针对的对象是其实是“投资”是“企业”,而不是什么“股票”,他本人也没觉得自己的股票投资组合能在价格波动中获得高回报率,从1993年到2008年,这16年间,巴菲特曾经8次在股东会上公开推荐指数基金!巴菲特能坚持长期持股的原因也在于人家的盈利模式是非常特别的,有源源不断的保险浮存金所提供的“子弹”,有其他的业务的利润提供可供再投资的“子弹”,有源源不断的投资分红补充“子弹”,现在大家明白为何巴老能够有多次经典抄底、为何能够气定神闲长期持股的原因了吧?人家根本就不是”以交易为生“的,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套现股票,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伯克希尔有很丰厚的稳定收入来源,即便股票市值有所下降,对伯克希尔的每股净资产负面影通常也是比较小的,同样的,如果市值上涨,他也未必能找出更合适的股票,既然鸡能持续下蛋,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良种鸡,为何要卖掉呢?

 

稳健复利与资产配置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了巴菲特的股票投资从纯粹股价波动成长的角度其长期收益率其实是非常平庸的,巴菲特的复利奇迹实际上指的是在保险浮存金的杠杆撬动后的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增长率,巴菲特真正擅长的其实不是投资股票,而是配置现金和资产的能力,猎取值得投资的企业以及寻找稳健复利的各种投资机会,其实上文已经略微提到过巴菲特多样化的投资了(伯克希尔保险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业务近年来的利润贡献其实是很大的,2012年全年,旗下保险业承保利润明显增加,达到16亿美元,衍生品获利12.8亿美元,但这块利润并不稳定,波动有时候会比较大;套利交易虽然巴菲特也做过,但是他的套利模式跟其他的对冲基金的模式差异很大,近些年也基本不做了;本段主要是巴菲特复利模式的最稳定的几大投资方式),这里就复利模式做一下补充.

笔者曾经分析过巴菲特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的家族基因对他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巴菲特的股票以及收购公司的选择最注重的就是垄断类、消费类、金融类和公用事业类的公司,投资理念中最重视的就是安全边际和现金流,安全边际高,才能长期安心持股不理会指数的波动,才可能不必事必躬亲被企业经营的繁忙事务所拖累,而看重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又是看重了什么?答案太简单了,潜在现金奶牛的长期持续稳定的高分红啊!

事实上,巴菲特所选择的股票中除了符合护城河理念、符合安全边际理念以及拥有较理想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巴菲特对”价值“的定义)之外,还具备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这些股票都是高派息的股票,他目前的“四大”股票富国银行、可口可乐、IBM和美国运通在2012年支付了伯克希尔11亿美元的股息,2011年年中十大高股息(以“最近季度股息”为标准)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康菲石油、赛诺菲、M&T银行、通用电气、强生、 宝洁、卡夫食品、UPS 、Gannett(GCI) 最低的派息率是3.2%,最高的达到5%,201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股的33家公司中,有27家公司支付现金股息,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曾经表达过对投资科技股的消极态度,然而,今天的伯克希尔却投资了IBM公司和英特尔公司,IBM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特别之处在于,两家都是规模庞大、发展成熟、经营稳定的行业领军企业,最重要的是他们以现金形式向股东返还股息,其实巴菲特近年来对金融业最大的一笔投资也将股息的派发预期列入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

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我们现在持有可流通的普通股,可以分配的股息将来几乎肯定会增加。其中,最大一笔股息可能会来自于富国银行。富国银行在经济衰退的最糟糕时期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现在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和巨大的盈利能力,但却被迫只能维持一种人为的很低的派息率(每股股息/每股收益)。”,“未来有一天,甚至可能很快,美联储的限制会停止。富国银行就可以恢复股东应该享有的合理股息支付水平分配政策。”

“我们持股的其他企业也可能会提高股息。1995年,我们完成对可口可乐股票买入之后的第一年,可口可乐公司支付了0.88亿美元的股息。此后每一年,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股息都在增长。2011年,我们持有可口可乐股票能够分到的股息将会高达3.76亿美元,比2010年高出0.24亿美元。未来十年之内,预计可口可乐给伯克希尔带来的股息收入将比现在的3.76亿美元再翻一番。”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恶化以后,很多人看到巴菲特曾经“抄底”高盛、通用电气和瑞士再保险,但巴菲特出资以后全球股市继续暴跌,股价纷纷腰斩,随后被很多人嘲笑老巴不过如此,而后的几年全球股市不断上涨,又有不少巴菲特迷再次将巴老推回神坛,其实他们的理解完全错误。你们当年巴老买的是什么吗?是优先股!跟普通股完全不是一回事!

 

以高盛为例

当年高盛要避免倒闭、希望获得巴菲特援助时,巴菲特提出的简单条款内容是:

1,永续优先股;

2,三年后可赎回;

3,获得高比例现金分红;

4,低价的认购看涨的优先股权;

5,高盛的最高四名主管在巴菲特没有卖掉持股之前,不得卖掉自己所持有的高盛股票。

他们必须将手中90%股票持有至2011年10月1日,或者巴菲特将所入股票变现时,才能够出售.

在公司分配盈利时,拥有优先股的股东比持有普通股票的股东,分配在先,而且享受固定数额的股息,即优先股的股息率都是固定的,在公司解散破产时,优先股在普通股之前分配,优先股一般不进入二级市场上市流通,也无权干涉企业经营,不具有表决权,无论高盛、通用电器的普通股股价怎样下跌,巴菲特都照样能获得稳定而丰厚的收益,除非高盛和通用电气破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高盛和通用电气真的破产,作为优先股股东,巴菲特也能在优先于普通股东分取剩余资产。这是一种保底保利的非常划算的买卖,而且还不止如此。

根据协议,巴菲特购买的高盛优先股规定每年支付10%的固定股息,折合为每年5亿美元;另外,在赎回时,高盛要额外支付10%的溢价,就是5亿美元。赎回之后,巴菲特获得高盛的期权(行权才需要支付资本,不行权就是免费的),可以在2013年10月1日之前以115美元/股购买4350万股高盛股票。按照2011年4月18日(高盛当天正式从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手中赎回所有优先股,除股息之外,高盛向巴菲特一次性支付55亿美元)高盛收盘价154美元/股计算,如果巴菲特在当天就行使这些期权,他可稳赚约16.5亿美元,加上股息和溢价,巴菲特两年半的投资回报大约为3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68%。而同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回报率约为10.1%,标准普尔500强指数回报率则只有7.7%。

你要以为老巴就是个靠投资眼光炒股的,那完全是搞错了,人家可是彻头彻尾的生意人,不但成本周期利润风险的算盘打的精,议价沟通谈判的水准也是天王级的(巴菲特用自己大量的现金强迫产业资本屈服于自己的金融资本,用产业资本在经济危机时无法抗拒的生存权来达到对企业的强迫性控制力,资本家都是冷血的,本人也有老巴在美国航空、长期资本趁火打劫的案例),而优先股的买卖都是非常划算的低风险高利润的大生意,可这种大生意可不是一般人能涉足的,忘记说了,如果4350万全部行使权利转为正股,那么巴菲特将成为高盛的最大股东(高盛与巴菲特公司最终签订了换购协议,放弃了行权,目前老巴是高盛的第二大股东),这简直就是趁火打劫啊(经济危机中谁还有现金谁就是王者)!

巴菲特复利模式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债券投资,由于巴菲特的保险浮存金也是有很高的成长率,对于巴菲特而言,很多时候不是投资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资金配置的问题,如果将全部资金投资于股票,势必会增加持股数并且推高市场成本,增强股价波动的不确定风险,所以债券投资固定收益相关的头寸规模在巴菲特的资产配置中也是相当可观的。

美国次贷危机后,巴菲特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可能出现严重通胀,采取了扬短避长的债券投资策略,2008-2010年报披露的固定收益投资表明,按照公允价值计算,1年以内的收益从13%猛增到21%,1至5年从42%略增至46%,5至10年则从12%略增至15%,而10年以上长期债券则从15%猛降至9%。由此也可以发现,巴菲特在固定收益投资上也是很有水平的,当然其实巴菲特相比较于纯债的投资,其更亲睐的是可转换债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转债在一定情况下,可转换成股权,市场持续低迷或者企业盈利不佳时,可转债的债性保护可保本,一旦企业如预想中的持续发展,又可转股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客观上可转债发行公司承担了投资者的部分投资风险.

“为了和我们的保险业绩匹配,我们必须持有大量的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产品。最近几年,我们的新增固定收益投资一直只限于可转换债券。我们认为,可转换债券具有的换股权,事实上使其债券部分实际存续时间比其到期条款约定的存续时间要短得多(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通过把债券转换为股份而中止债券合同)。”,“在我们持有的可转换债券中,有一些看起来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也和我们传统的股票投资组合中很多股票一样,具有同一种留存收益因素(对于这些可转换债券可以转换成的股票来说)。我们期望从这些可转换债券中赚到钱(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几只可转换债券上赚到了钱),我们也希望从可转换债券这部分投资上取得的盈利能够抵消我们在纯粹债券上的投资损失。”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可转债的规模是很大的,企业融资和投资者投资也更加普遍,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品种,市场不好时,可转债可以像债券一样还本付息,市场变好时,其又含有看涨期权的价值。

上面我们曾经分析过,如果没有保险浮存金,巴菲特就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而这里所要说的则是,如果巴菲特只投资于股票,而没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持续分红、优先股、固定收益头寸和可转债的投资所带来的持续稳健复利成长和现金收益,他将面临资金的风险敞口完全集中于一个不确定收益的频繁波动市场的难题,他将面临大量现金无法配置的难题,他的高额保险浮存金的杠杆特性不但不会成为有利的因素,反而可能会毁掉巴菲特的传奇。

 

巴菲特也是宏观经济分析大师

很多人一直似乎以为,巴菲特所做的事情就是低头闷声选股,不关心、不懂美国和全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真的是这样吗?

读过巴菲特致投资者的信的人知道他也非常关心宏观经济。他写过通货膨胀与公司利润增长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公司利润增长速度并未随着上升;也就是说总体而言通货膨胀对公司股东也是财富稀释效果,除非是转移通货膨胀能力强的公司)。

“如果我们继续保持每年20%的复合收益率——无论用任何手段,要想取得这样的业绩都很不容易,也无法保证年年如此——这样的业绩又转化成伯克希尔股票市场价值的上涨,就像过去15年发生的情形一样,可是即使如此,在14%的通货膨胀率之下,各位股东按照实际购买力衡量的税后收益率却几乎接近于0。因为任何时候你想要把属于你这个股东的20%的名义收益率转化成现金时,扣除14%的通货膨胀率,剩余的6%中的绝大部分要作为所得税交给国库。”

“通货膨胀率,再加上股票持有人想要把企业取得的年收益率转化成现金放入自己的口袋时必须支付的所得税率股东在将每年公司盈利放入口袋之前必须支付的所得税率(股利收入所得税和留存收益的资本利得税),两者的组合可以称为‘投资人痛苦指数’,当这个指数超过企业取得的净资产收益率时,意味着投资人的购买力(真实资本)缩水,尽管他一分钱也没有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层面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因为高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帮助我们取得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一位态度非常友好但眼光也非常锐利的评论人士曾经指出,1964年底伯克希尔每股股票账面净值大约可以买到半盎司黄金,过了15年之后,在我们流血流汗流泪地辛辛苦苦努力耕耘15年后,1979年底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账面净值还是只能买到半盎司黄金。用中东地区的石油来衡量我们每股账面净值的购买力结果也类似。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政府特别擅长印刷钞票及制造出承诺,却不能印刷出来黄金或者制造出石油。”

而实际上巴菲特甚至对微观经济的研究同样有相当的功底。翻阅巴菲特过去45年致股东的信,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曾经大量投资过白银和石油,而且他过去40多年,一直持续研究贵金属和石油市场。

巴菲特在1997年致股东的信中讨论了他做的白银投资和石油投资,他做出这两另类投资的关键是分析供求,因为供求是决定贵金属和石油以及所有商品价格长期走势的最直接的推动型因素:

“到1997年底,我们有3种非传统性的投资持仓。”,“第一个是1400万桶石油的衍生品合约,这是我们在1994年到1995年期间建立的4570万桶投资持仓的剩余部分。3170万桶石油的合约在1995年到1997年期间平仓,给我们提供了约619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我们剩余持仓的合约将在1998和1999年到期。在这些合约中,我们在1997年底有1160万美元的未实现投资收益。……当我们建立这些合约时,未来交付的石油看起来定价有些过低。但是今天,对其市场价格的吸引力我们没有任何看法。”,“我们的第二项非传统性投资是白银。1997年我们购买了1.112亿盎司的白银。按照市场价值计量,这些白银持仓在1997年为我们产生了974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我过去长期关注白银的回报:30年前,我买入了白银,因为我预测白银将会被美国政府取消作为货币流通的资格。从那以后,我一直跟踪贵金属的基本面,但并没有再持有过。最近几年,金条银条存货数量大幅下降,1997年夏天我和芒格断定需要更高的价格才能重新建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均衡。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预期并不在我们估算白银价值的考虑范围之内。”

另外,伯克希尔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出售标普500和其他3只海外股指的平值看跌期权,这个项目给伯克希尔带来过非常好的投资收益。这是一笔巨额期权交易,因为其涉及的股指产品名义价值高达350亿美元。这笔交易之所以看起来很高明,是因为这种所谓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才能行使。除非受到信用降级,伯克希尔可能不需要提供保证金抵押品。

而这些期权的原始期限在15到20年,到期日都在2019年到2027年之间。如果上述股指在期权到期时高于公司卖出期权时的点位,公司在获得已经到手的投资收益之外,还将获得溢价收入。买入伯克希尔所售看跌期权的公司,在期权到期之时可以把指数产品卖给伯克希尔。截止到2008年,伯克希尔共卖出了48.5亿美元的标普500和其他3只海外股指的看跌期权合约。也就是在2019年到2027年之间的特定时点,只有当标准普尔500指数等四项基本股指均下跌至零的情况下,伯克希尔才会要支付355亿美元。9月30日,伯克希尔因此进行了67.3亿美元的资产减计。于是有许多人开始疑惑,老巴这次出的什么怪招;甚至开始嘲笑他是老马失蹄。

就投资本身而言,虽然巴菲特投的也是金融衍生品,但却是完全符合其价值投资策略的行为,其背后更是依赖于老巴对宏观经济趋势的把握。

首先,这种长期的巨额期权交易,对方通常会要求卖出方附加保证金,而伯克希尔仅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和AAA评级,就完成了交易,这使得巴菲特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其二,伯克希尔出售的是原始期限为15到20年的欧式期权,如此之长的期限加上欧式期权到期才需要兑现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此项投资的风险。纵观美国股市,股指15年都没有创新高的只有一次,就是1929年,当时在大萧条及二战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用了25年,即到了1954年才超过1929年的高点。

其三,即使到了2019年,标普500比签约时的点位还跌了一半,伯克希尔须支付178亿给对手,这种风险也在巴菲特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其四,如果你对美国的特里芬周期和美元指数70年代以来的波动规律有研究的话便会发现这个时点恰恰是美元货币信用扩张周期,就算美股表现不佳,其他四个指数的表现也差不到哪里去。老巴曾经在外汇、债券、贵金属市场很多次精准出击及时收手,都是依赖于对美元信用和通货膨胀的准确判断,在老巴看来,期权如此设计,赢面是很大的。

其五,世界经济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是大趋势、大概率事件,而另外一个确定性事件就是钞票会越印越多,这些成分股也会不断剔除过气的、基本面变坏的企业,挑选最优质的上市公司,更多的货币追逐优秀的并且能持续加入新鲜血液的标的,下跌远远比上涨困难,这个赢面要比输面大得多。

表面上看,这些期权是老巴头脑发热做出的“二十年豪赌”,实际上最可能的情况是,这些期权到期后很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可能因为溢价而增加未来的收益,因为标普和其他股指更可能会随着时间上涨的。这对老巴而言是风险并不大的划算生意,老巴的投资生涯可是超过70年的,对全球经济历史宏观经济的研究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啊。

 

巴菲特的一些名言产生的背景

前面已经说过,巴菲特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玩股票(格雷厄姆仍然大发神威的阶段)的阶段,玩保险、玩公司(查理芒格阶段)的阶段,大并购并购上瘾的阶段。

巴菲特的很多名言的产生,其实有的是他愿意说、必须说的,有的是他不愿说、可以不说,甚至讳莫如深的,如果不追寻当时的背景,对其生搬硬套,难免会产生很多误区的。

愿意说的有玩公司的成果、心得,如旗下子公司像喜诗糖果等,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许多投资理念,都是谈玩公司时说的。还有比较抽象、纯理念的东西,如他的四项基本原则等。

不得不说的是他须向股东解释的。比如,关于为什么不买科技股,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他的投资收益赶不上市场平均收益,而科技股如日中天,股东们产生了一些质疑,他需要作些解释,以便股东们理解、谅解。还有“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有时是抄底成功后的兴高采烈,有时则是抄底套牢后对股东的一种解释。

最典型的是他的“四大天王”(声称将“一生持有”的4只股票)。几十年来,巴菲特谈这些股票的态度有个明显变化。起初是兴高采烈,免不了透点底,谈谈他的理念:这些公司为什么好。后来是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当初买入成本多少,现在光是每年的红利就等于当时的成本多少,“没什么可不满意的”,顺便也谈点理念:我们应该怎样投资。而近几年,关于这些股票的“持股时间太长了一点”多了起来。原因是对这些股票,股东们开始是十二分满意的。后来稍稍有点不满意了,如可口可乐,1998年涨到了87美元,其后大幅调整,跌幅近57%,且时间超过10年(迄今其股价仍低于1998年的最高价),所以要通过谈理念来提醒股东:虽然它跌幅巨大,但我很知足,你们也应知足。而近些年,巴菲特自己也感到宏观经济格局变了,没有早点卖出是个错误,所以要间接向股东表达歉意,当然也要谈些理念:我为什么这么看好它,以增进股东的理解、谅解。

巴菲特对自己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压到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要披露的程度,在此之上,绝不多披露半点。而谈投资理念是尽可能压到能让股东理解、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为止,在此之上,绝不多谈一点半点——只要你的思想和理念能被人接受、认可,你的行为也就能被人理解、接受。

因此,对巴菲特研究,一是不能绝对化,将他的理念百分百套到股票投资上去,很可能会越搞越糊涂,应当充分认识到,巴菲特首先是个商人,保险家、公司玩家,其次才是股票玩家,他的许多理念都是玩公司的理念,而非百分百玩股票的理念。虽然本质一致,但普遍理念也有同玩公司和玩股票的主客观条件相结合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二是不能以宗教式态度,完全顺着字面意思和他所指引的方向去图解和阐释,而是要突破藩篱,真正地钻研和探究,把重点放在他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东西和不想让我们去想的方向上.

综上所述,巴菲特根本就不是什么“股神”,对巴菲特真正准确定位的头衔应该是“企业并购之王”和“投资之王”,真实的巴菲特恐怕跟我们曾经的认识、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巴菲特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复制的,破除巴菲特迷信,放弃那些无聊的YY,脚踏实地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和人生成长模式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当然巴菲特的很多思路理念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