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前三名为什么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做官,为国家服务。
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飞刀李探花就是科举时候的第三名。
那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为什么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呢?
科举考试的等级
首先,科举考试有很多等级的,历朝的科举都有不同,逐步完善的科举可分为四个阶段: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以明朝为例,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进入学院学习,成为生员,取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县州级考试称为童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童试的学子统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之后进入府、州、县学进行学习。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官府提供膳食的叫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叫增生,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加的附在最末的叫附生,优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四级考试,童生试,考过了就称为秀才了。之后就是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伯虎就是那个地区的会试第一名,所以被称为唐解元。
乡试通过了才叫举人,举人有做官的资格的,而且有很多特权的,相当于国家公务员了。
接着,就是会试,会试中了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就是殿试了,是由皇帝亲自出题的,一直到考试的时候皇帝才会出好题的,所以电视上说的殿试泄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第三甲的第一名也叫传胪。
入围一二三甲者都称进士,从此都可自称是天子门生,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因为进士榜都是由黄纸书写,才有了金榜题名这一说。
因此,我们说的状元也就是殿试的结果。
另外,乡试的榜首为解元、会试榜首为会元、殿试榜首为状元,合成三元。
若是能连中三元,那可真是给祖宗长脸,不过这样的能人1300多年也就文举17人,武举4人,合计21人。
殿试的第一甲之所以有这些称呼(状元、榜眼、探花),是有原因的。
1、状元
首先,状元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
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元是首,第一的意思,例如:国家元首。
因为状头是写在状纸上,又是第一个,元也就是首的意思,因此就叫状元了
2、榜眼
“榜眼”这个称呼,其实最开始并不是特地的指第二名,而是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统称。第三名在以前可没有仅仅指“探花”。
以前考试的成绩出来之后要张贴皇榜昭告天下,那么第一名状元就好像是我们过年的时候贴春联的横批一样写在这个榜的榜首,最上方最中间的位置,那么第二名和第三名呢,就好像是左边和右边的对联儿一样写在左右两边,统称为是“榜眼”。通过“榜眼”这个字面意思,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榜眼”就好像是人的眼睛一样。所以呢,你看第二名和第三名在左右两边像人的眼睛一样,由此人们就说,“榜眼”是从这儿来的。
如上图,状元祠中间最上面是状元,左右两旁的对联是第二、三名的榜眼。
榜眼起源于北宋。北宋时宋仁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有“榜眼”的称号。
因为考试结束后会放榜,也就是把结果写在皇榜上。
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所以叫榜眼。
3、探花
“探花”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所有的考生在前几名里面考得比较好的就统称为是“探花”,他们考完之后呢,皇帝就会大大的赏赐,让他们骑马游街,或者是在皇宫的花园里面转悠转悠,赏一赏花,采采花,所以人们呢就把他们称为“探花”。
但是越往后发展,大家发现“探花”和“榜眼”分不清楚了,那不太好,所以还是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慢慢的就叫为了“探花”。
第三名之后改叫探花了。探花的名称是出现在北宋末期,因为之前也叫榜眼的。
宋徽宗时期,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本来也就是都是在街上带花骑马行走的意思。之后就广为传播了,于是第三名就被称为探花了。
一直到南宋末年,这三种称呼才被确定下来。现在你能分得清了吗?
4、传胪
传胪即唱名之意,读音为chuan lú,是指在古代时,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之意。按传胪唱名,其制始于宋代。
传胪成为二甲第一名的代称,也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才被确定的。起初,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宣布殿试结果的唱名仪式)。
因为一下子录取了这么多青年才俊,对朝廷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得举办正规而又隆重的入职仪式。
具体负责这种仪式的单位,叫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据《明史.职官志三》所载,鸿胪寺的主要职责为:“掌朝会、宾客、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相当于礼宾司一类性质的机构(鸿胪寺撤销后,这些职能并于礼部)。
传胪虽然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具体工作还得鸿胪寺来完成。皇帝只是幕后决策者,唱名之事还得鸿胪寺的官员来完成,所以,这样的“唱名”就称为传胪。
传胪时,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由鸿胪寺官引导出班跪拜于御道左右。接着,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唱毕,诸进士集体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黄伞前导,出太和门、午门。此时,皇帝还宫,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东长安门外(今天安门东侧)张挂。一场传胪仪式地才告结束。
到了明代,传胪才作为人才的代称,殿试二甲、三甲的第一名均被称为传胪。到了清代,传胪才专指殿试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
5、解元(乡试第一名)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读音为jiè yuán,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6、庶吉士(shù jí shì)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庶吉士,没有品秩,没有俸禄,一切开支花费都要由家人、亲朋资助,虽然清苦,但士子们依然愿意走这条路。被选为庶吉士的士子们,在翰林院进学三年期间,都会把握馆选这一机会努力进入翰苑。
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士子们,除了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以外,其余二、三甲进士想要进入翰林院,必须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
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庶吉士著名人物:张居正、曾国藩、蔡元培
7、翰林院
翰林院作为明清两代的人才储备之所,明代内阁、部、院以及众多地方高官大多都出身于翰林院。
读书人通过科举,再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如果能被选为翰林编修、检讨,再一步步晋升为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最高的翰林学士,则有入值内阁,位极人臣之望。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状元、榜眼、探花能当什么官
获得状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学子,是科举考试这个“金字塔”中最顶端的人物。尤其是状元,真正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
中国科举考试共延续了1283年,期间总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但是状元只有700多人,其中还有100多人是武状元。
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古代的顶尖人才,那么他们在得到功名之后,能当什么官呢?
很多人会觉得,既然状元、榜眼、探花那么难考,那么他们中榜之后一定能当大官吧。要是你这么想可就错了。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状元连当知县的资格都没有,榜眼、探花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古代官场非常讲究官员的阅历。状元、榜眼、探花,能够金榜题名,学问肯定是没问题的。但他们还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如果贸然派他们去地方上担任父母官,可对当地百姓来说,可能就是祸不是福了。
因此,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会被派到翰林院任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之职。
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工作。看上去感觉都是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但事实上,翰林院却是国家最重要的官员储备中心。
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入翰林院后,虽然日常从事的都是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但这对锻炼他们的从政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比如翰林负责上一代皇帝实录的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对上一代皇帝执政时期政情的了解。
翰林帮助皇帝起草一般性文件的诏书,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适应政务、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臣都出自翰林院,比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在进入翰林院之后,虽然干的都是“打酱油”之类的活,但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有朝一日从翰林院走出之后,仕途往往是飞黄腾达。
正如励志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29个省史上首位状元都是谁
在戏曲、影视中,状元往往是明星人物。但是,史书并没有对他们大书特书。传说中的“状元驸马”,现实中也仅有一例。我国各省历史上首位状元分别是谁?15个省,在唐代就出现了科举状元。8个省份在宋代收获了状元。5个省份在明清时期收获了状元或准状元。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
——黄梅戏《女驸马》唱词
科考年代 | 状 元 | 榜 眼 | 探 花 | 会元及弟名次 | 二甲 | 三甲 | 备 注 |
顺治三年丙戌科 | 傅以渐 | 吕缵祖 | 李奭棠 | 李奭棠 探花 | 77 | 293 | |
顺治四年丁亥科 | 吕 宫 | 程芳朝 | 蒋 超 | 李人龙 三甲201 | 57 | 238 | |
顺治六年己丑科 | 刘子壮 | 熊伯龙 | 张天植 | 左敬祖 二甲10 | 77 | 315 | |
顺治九年壬辰科 | 邹忠倚 | 张永祺 | 沈 荃 | 张星瑞 二甲48 | 77 | 317 | |
顺治九年满榜 | 麻勒吉 | 折库纳 | 巴 海 | 麻勒吉 状元 | 7 | 40 | 策试满州进士 |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 | 史大成 | 戴王纶 | 秦 鉽 | 秦 鉽 | 77 | 319 | |
顺治十二年满榜 | 图尔宸 | 贾 勤 | 索 泰 | 贾 勤 榜眼 | 7 | 40 | 贾勤(一作查亲) |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 | 孙承恩 | 孙一致 | 吴国对 | 张贞生 二甲65 | 80 | 260 | |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 | 徐元文 | 华亦祥 | 叶方蔼 | 朱 锦 二甲67 | 96 | 277 | 加科 |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 | 马世俊 | 李仙根 | 吴 光 | 陈常夏 三甲137 | 77 | 303 | |
康熙三年甲辰科 | 严我斯 | 李元振 | 秦 弘 | 沈 珩 二甲1 | 40 | 157 | |
康熙六年丁未科 | 缪 彤 | 张玉裁 | 董 讷 | 黄礽绪 二甲39 | 40 | 112 | |
康熙九年庚戌科 | 蔡启僔 | 孙在丰 | 徐乾学 | 宫梦仁 | 57 | 239 | 李光地 该科登第 |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 | 韩 菼 | 王度心 | 徐秉义 | 韩 菼 状元 | 40 | 123 |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 |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 | 彭定求 | 胡会恩 | 翁叔元 | 彭定求 状元 | 50 | 156 | |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 | 归允肃 | 孙 卓 | 茆荐馨 | 马教思 二甲8 | 40 | 108 | |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 | 蔡升元 | 吴 涵 | 彭宁求 | 金德嘉 三甲1 | 40 | 136 |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 | 陆肯堂 | 陈元龙 | 黄梦麟 | 陆肯堂 状元 | 40 | 121 |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 | 沈廷文 | 查嗣韩 | 张豫章 | 范光阳 二甲1 | 40 | 103 | |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 | 戴有祺 | 吴 昺 | 黄叔琳 | 张 瑗 二甲5 | 40 | 114 | |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 | 胡任舆 | 顾图河 | 顾悦履 | 裴之仙 二甲4 | 40 | 125 |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 | 李 蟠 | 严虞敦 | 姜宸英 | 汪士竤 二甲1 | 40 | 107 | |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 | 汪 绎 | 季 愈 | 王 露 | 王 露 探花 | 60 | 242 | |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 | 王式丹 | 赵 晋 | 钱名世 | 王式丹 状元 | 50 | 113 | |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 王云锦 | 吕葆中 | 贾国维 | 尚居易 三甲125 | 50 | 237 | |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 | 赵熊诏 | 戴名世 | 缪 沅 | 戴名世 榜眼 | 50 | 239 |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 | 王世琛 | 沈树本 | 徐葆光 | 卜俊民 二甲1 | 50 | 124 | |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 | 王敬铭 | 任兰枝 | 魏廷珍 | 孙见龙 二甲3 | 50 | 143 |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 |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 | 徐陶璋 | 缪曰藻 | 傅王露 | 李 锦 二甲8 | 40 | 147 | |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 | 汪应铨 | 张廷璐 | 沈锡辂 | 杨尔德 二甲35 | 40 | 122 | |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 | 邓种岳 | 吴文焕 | 程元章 | 储大文 二甲38 | 40 | 120 | |
雍正元年恩科 | 于 振 | 戴 瀚 | 杨 炳 | 杨 炳 探花 | 60 | 180 | 清世宗登极恩科 |
雍正二年甲辰科 | 陈悳华 | 王安国 | 汪德容 | 王安国 榜眼 | 80 | 215 | 外加钦赐1人 |
雍正五年丁未科 | 彭启丰 | 邓启元 | 马宏琦 | 彭启丰 状元 | 50 | 173 | |
雍正八年庚戌科 | 周 澍 | 沈昌宇 | 梁诗正 | 沈昌宇 榜眼 | 100 | 296 | |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 | 陈 倓 | 田志勤 | 沈文镐 | 陈 倓 状元 | 92 | 233 | |
乾隆元年丙辰科 | 金德瑛 | 黄孙懋 | 秦蕙田 | 赵青藜 二甲7 | 90 | 251 | |
乾隆二年恩科 | 于敏中 | 林枝春 | 任端书 | 何其睿 二甲3 | 80 | 241 | 清高宗登极恩科 |
乾隆四年己未科 | 庄有恭 | 涂逢震 | 秦勇均 | 轩辕诰 二甲31 | 90 | 235 | |
乾隆七年壬戌科 | 金 甡 | 杨述曾 | 汤大绅 | 金 甡 状元 | 90 | 230 | |
乾隆十年乙丑科 | 钱维城 | 庄存与 | 王际华 | 蒋元益 二甲8 | 90 | 220 | |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 梁国治 | 陈 柟 | 汪廷屿 | 郑 忬 二甲8 | 72 | 189 | |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 | 吴 鸿 | 饶学曙 | 周 沣 | 周 沣 探花 | 70 | 170 | |
乾隆十七年恩科 | 秦大士 | 范棫士 | 卢文弨 | 邵嗣宗 二甲10 | 70 | 158 |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 | 庄培恩 | 王鸣盛 | 倪承宽 | 胡绍鼎 二甲15 | 70 | 168 |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 | 蔡以台 | 梅立本 | 邹奕孝 | 蔡以台 状元 | 70 | 169 | |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 | 毕 沅 | 诸重光 | 王文治 | 王中孚 二甲48 | 80 | 111 | |
乾隆二十六年恩科 | 王 杰 | 胡高望 | 赵 翼 | 陈步瀛 二甲7 | 66 | 148 |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 |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 | 秦大成 | 沈 初 | 韦谦恒 | 孙效曾 二甲2 | 55 | 130 | |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 | 张书勋 | 姚 颐 | 刘跃云 | 胡 珊 二甲65 | 69 | 141 | |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 | 陈初哲 | 徐天柱 | 陈嗣龙 | 徐 烺 二甲7 | 50 | 98 | |
乾隆三十六年恩科 | 黄 轩 | 王 增 | 范 衷 | 邵晋涵 二甲30 | 55 | 103 | 太后八旬万寿恩科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 | 金 榜 | 孙辰东 | 俞大猷 | 孙辰东 榜眼 | 54 | 105 |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 | 吴锡龄 | 汪镛 | 沈清藻 | 严 福 二甲5 | 52 | 103 | |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 | 戴衢亨 | 蔡廷衡 | 孙希旦 | 缪祖培 三甲14 | 51 | 103 | |
乾隆四十五年恩科 | 汪如洋 | 江德量 | 程昌期 | 汪如洋 状元 | 51 | 101 | 高宗七旬万寿 |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 | 钱 棨 | 陈万青 | 汪学金 | 钱 棨 状元 | 56 | 111 | 钱棨连中三元 |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 | 茹 棻 | 邵 瑛 | 邵玉清 | 侯健融 二甲11 | 40 | 69 | |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 | 史致光 | 孙星衍 | 董教增 | 顾 钰 三甲3 | 45 | 89 |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 | 胡长龄 | 汪廷珍 | 刘凤诰 | 钱 楷 二甲1 | 33 | 62 | |
乾隆五十五年恩科 | 石韫玉 | 洪亮吉 | 王宗诚 | 朱文翰 二甲15 | 33 | 61 | |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 | 潘世恩 | 陈 云 | 陈希曾 | 吴贻咏 三甲27 | 29 | 49 | |
乾隆六十年恩科 | 王以衔 | 莫 晋 | 潘世璜 | 王以鋙 三甲103 | 18 | 90 | 高宗禅位仁宗恩科 |
嘉庆元年丙辰科 | 赵文楷 | 汪守和 | 帅承瀛 | 袁 櫆 三甲13 | 40 | 101 | |
嘉庆四年己未科 | 姚文田 | 苏兆登 | 王引之 | 史致俨 二甲12 | 74 | 143 | |
嘉庆六年恩科 | 顾 皋 | 刘彬士 | 邹家燮 | 马有章 三甲165 | 98 | 174 | 高宗九旬万寿恩科 |
嘉庆七年壬戌科 | 吴廷琛 | 李宗昉 | 朱士彦 | 吴廷琛 状元 | 84 | 161 | |
嘉庆十年乙丑科 | 彭 浚 | 徐 颋 | 何凌汉 | 胡 敬 二甲22 | 96 | 144 | |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 | 吴信中 | 谢阶树 | 石承藻 | 刘嗣绾 二甲48 | 115 | 143 | |
嘉庆十四年恩科 | 洪 莹 | 廖金城 | 张岳崧 | 孔传纶 二甲14 | 100 | 138 | 仁宗五旬万寿恩科 |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 | 蒋立镛 | 吴毓英 | 吴廷珍 | 朱壬林 二甲49 | 92 | 142 | 林则徐 该科登第 |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 | 龙汝言 | 祝庆蕃 | 伍长华 | 瞿 溶 二甲2 | 100 | 124 | |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 | 吴其浚 | 凌泰封 | 吴清鹏 | 庞大奎 三甲14 | 100 | 152 | |
嘉庆二十四年恩科 | 陈 沆 | 杨九畹 | 胡达源 | 费庚吉 二甲28 | 99 | 122 | 仁宗六旬万寿恩科 |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 | 陈继昌 | 许乃普 | 陈 銮 | 陈继昌 状元 | 100 | 143 | |
道光二年恩科 | 戴兰芬 | 郑秉恬 | 罗文俊 | 吕龙光 二甲21 | 100 | 119 | 清宣宗登极恩科 |
道光三年癸未科 | 林召棠 | 王广荫 | 周开麒 | 杜受田 二甲1 | 107 | 136 | |
道光六年丙戌科 | 朱昌颐 | 贾 桢 | 帅方蔚 | 王庆元 二甲103 | 110 | 152 | |
道光九年己丑科 | 李振钧 | 钱福昌 | 朱 兰 | 刘有庆 三甲55 | 106 | 112 | |
道光十二年恩科 | 吴钟骏 | 朱凤标 | 季芝昌 | 马学易 三甲24 | 100 | 103 | 清宣宗五旬万寿 |
道光十三年癸巳科 | 汪鸣相 | 曹履泰 | 蒋元溥 | 许 楣 二甲17 | 100 | 117 | 曾国藩 该科登第 |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 | 刘 绎 | 曹联桂 | 乔晋芳 | 张景星 二甲57 | 117 | 152 | |
道光十六年恩科 | 林鸿年 | 何冠英 | 苏敬衡 | 夏子龄 二甲38 | 72 | 97 |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 | 钮福保 | 金国均 | 江国霖 | 王振纲 二甲75 | 82 | 109 | |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 | 李承霖 | 冯桂芳 | 张百揆 | 吴敬羲 二甲21 | 87 | 90 | |
道光二十一年恩科 | 龙启瑞 | 龚宝莲 | 胡家玉 | 蔡念慈 二甲5 | 96 | 103 | 清宣宗六旬万寿 |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 | 孙毓桂 | 周学濬 | 冯培元 | 焦春宇 三甲9 | 106 | 100 | 周学濬(即:浚) |
道光二十五年恩科 | 萧锦忠 | 金鹤清 | 吴福年 | 蒋超伯 二甲79 | 98 | 116 |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 | 张之万 | 袁绩懋 | 庞钟璐 | 许彭寿 二甲1 | 110 | 118 | 李鸿章 该科登第 |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 | 陆增祥 | 许其光 | 谢 增 | 邹石麟 二甲49 | 104 | 105 | |
咸丰二年恩科 | 章 鋆 | 杨泗孙 | 潘祖荫 | 孙庆咸 二甲46 | 108 | 128 | 清文宗登极恩科 |
咸丰三年癸丑科 | 孙如仅 | 吴凤藻 | 吕朝瑞 | 吴凤藻 榜眼 | 107 | 112 | |
咸丰六年丙辰科 | 翁同龢 | 孙毓汶 | 洪昌燕 | 马元瑞 二甲47 | 100 | 113 | |
咸丰九年己未科 | 孙家鼐 | 孙念祖 | 李文田 | 马传煦 二甲24 | 86 | 91 | |
咸丰十年恩科 | 钟骏声 | 林彭年 | 欧阳保极 | 徐致祥 二甲75 | 80 | 106 | 文宗三旬万寿恩科 |
同治元年壬戌科 | 徐 郙 | 何金寿 | 温忠翰 | 李庆沅 三甲50 | 72 | 118 | |
同治二年恩科 | 翁曾源 | 龚承钧 | 张之洞 | 黄体芳 二甲10 | 78 | 119 | 清穆宗登极恩科 |
同治四年乙丑科 | 崇 绮 | 于建章 | 杨 霁 | 廖鹤年 三甲143 | 100 | 142 | |
同治七年戊辰科 | 洪 钧 | 黄自元 | 王文在 | 蔡以瑺 二甲60 | 127 | 140 | |
同治十年辛未科 | 梁燿枢 | 高岳崧 | 郁 昆 | 李联珠 三甲59 | 120 | 200 | 梁燿(即:耀)枢 |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 | 陆润庠 | 谭宗浚 | 黄贻楫 | 秦应逵 三甲58 | 132 | 202 | |
光绪二年恩科 | 曹鸿勋 | 王赓荣 | 冯文蔚 | 陆殿鹏 三甲121 | 156 | 165 | 清德宗登极恩科 |
光绪三年丁丑科 | 王仁堪 | 余联沅 | 朱赓飏 | 刘秉哲 三甲2 | 131 | 194 | |
光绪六年庚辰科 | 黄思永 | 曹诒孙 | 谭鑫振 | 吴树芬 二甲30 | 133 | 193 | 吴树芬(一作棻) |
光绪九年癸未科 | 陈 冕 | 寿 耆 | 管廷献 | 甯本瑜 二甲19 | 124 | 181 | |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 | 赵以炯 | 邹福保 | 冯 煦 | 刘 培 三甲33 | 130 | 186 | 徐世昌 该科登第 |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 | 张建勋 | 李盛铎 | 刘世安 | 许叶芬 二甲10 | 132 | 161 | |
光绪十六年恩科 | 吴 鲁 | 文廷式 | 吴荫培 | 夏曾佑 二甲87 | 136 | 187 | 夏曾(一作增)佑 |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 | 刘福姚 | 吴士鉴 | 陈伯陶 | 刘可毅 二甲46 | 132 | 182 | 刘可毅原名刘毓麟 |
光绪二十年恩科 | 张 謇 | 尹铭绶 | 郑 沅 | 陶世凤 三甲140 | 132 | 179 |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 | 骆成骧 | 喻长霖 | 王龙文 | 陈海梅 | 99 | 190 |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 | 夏同龢 | 夏寿田 | 俞陛云 | 陆曾炜 二甲54 | 150 | 193 | 陆曾(一作增)炜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 | 王寿彭 | 左 霈 | 杨兆麟 | 周蕴良 二甲49 | 138 | 174 | |
光绪三十年恩科 | 刘春霖 | 朱汝珍 | 商衍鎏 | 谭延闿 二甲35 | 120 | 150 | 太后七旬万寿 |
说明: | |||||||
(1)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 | |||||||
(2)康熙39年庚辰科(1700):汪绎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 | |||||||
(3)乾隆54年己酉科(1789):乾隆55年值清高宗八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 | |||||||
(4)道光12年壬辰恩科(1832):本科因清宣宗五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到下年举行 | |||||||
(5)道光20年庚子科(1840):道光21年辛丑科值清宣宗六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 | |||||||
(6)光绪29年癸卯科(1903):光绪27年辛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则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于庚子被毁,二科均暂停,至本年始合并补行。 | |||||||
(7)光绪30年甲辰恩科(1904):本科因太后七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 | |||||||
(8)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会试会元宫梦仁及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 |
|||||||
(9)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会试会元陈海梅及弟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甲79名。 |
|||||||
(10)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西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袁世凯等人的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断然宣布“废科举”。 |
不过古代的状元比现在值钱多了,因为三年才出一个。不像现在一年出好多。有省状元、市状元、还有县状元等等。
参考推荐: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19-09-29 05:39:27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