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比较
每一个节日的形成,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文化往往在节日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以农耕季节来定的,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很多与宗教有关系。
1、起源背景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才延续到今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立霾”,雾霾日,会不会成为第二十五的节气)
西方国家的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因为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并非立国之本。西方人注重宗教,没有“二十四节气”。
2、习俗文化
在中国,逢年过节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吃个团圆饭,这是传统。可见中国古典哲学中“和”对后代思想的影响深远。
西方人过节,对宴席上的食品和酒也考究,但食物是陪衬。核心更偏向于交际,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由。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3、命名方式
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 。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就说春节吧,我们现在也说“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基督教传播之后,西方的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例如,圣诞节(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等等。 圣诞节,顾名思义,由来与诞生有关。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
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中西方的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穿新衣服、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4、问候祝福
节日该庆祝还得庆祝!该问候还得问候!
来看看我们中西节日祝贺花式表达法!
西式:
Wishing you peace, joy and happiness through Christmas and the coming year.
A cheery Christmas and the New Year hold lots of happiness for you!
May you have the best Christmas ever.
May the joy of Christmas be with you throughout the year.
New year practice: Red packets
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ll affection and best wishes to you and yours.
中式:
新年快乐,过年好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节日名称 | 节日时间 |
春节 | 正月初一 |
元宵节(上元节) | 正月十五 |
龙抬头 | 二月初二 |
社日节(土地诞) | 二月初二 |
花朝节 | 二月13-二月17 |
上巳节 | 三月初三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 公历4月5日前后 |
端午节 | 五月初五 |
七夕节 | 七月初七 |
七月半(中元节) | 七月十四/十五 |
中秋节 | 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九月初九 |
寒衣节 | 十月初一 |
下元节 | 十月十五 |
冬至节 | 阳历12月22日前后 |
腊八节 | 腊月初八 |
祭灶节(小年) | 腊月廿三或廿四 |
岁除(除夕) | 腊月廿九或三十 |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有18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历史渊源
1、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2、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 All Fool's Day)
愚人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多,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
2、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3、万圣节(Halloween)
每年的10月31日夜是西方国家的万圣除夕。万圣除夕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欧、西欧凯尔特部落。凯尔特人崇拜祭司神(Druid)。据凯尔特人的宗教信仰记载: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将天下亡灵驱赶到祭司神面前。又一传说:罗马人认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灵以安抚有罪的亡灵。出自这种古老的传说,现今的万圣节都要摆上纸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灵。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eve,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 eve 演变成 Halloween。
万圣节的许多活动都与迷信有关。万圣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准备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饰。入夜(万圣除夕),当打扮得狰狞可怕的孩子们出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要表示害怕,这样孩子们会感到很快活。
4、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是西方国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节日。复活节的清晨,当天边刚抹上一缕晨略,婉转而深沉的乐曲开始响彻晨空。在乐曲的感召下,基督教徒从四面八方涌向教堂、公园或公共广场去迎接复活节的黎明,纪念基督耶稣的复活。
5、感恩节(Thanksgiving)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美国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6、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
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7、母亲节( Mother's Day)
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费城 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十分友好,经常打架。当时有一位叫 Mrs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于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儿Miss Anna Javis 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于是她开始给当时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Philadelphia 于1908年5月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8、父亲节(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June)。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父亲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
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穿新衣服、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中美节日之比较
元旦都一样,一年伊始,万象更新。过去中国人没这个节日,清末民初维新之后才有。原本来自西方,所以意思差不多。
国庆节。也差不多,都是纪念国家成立的日子。美国建国已两百多年,我们六十多年。用美国建国长短代替美国文明史是不对的。国人总说,两百年能和五千年比吗?这说的是文明。美国文明是西欧文明的异地延续,不能简单将美国两百多年建国史当作人家的文明史,这是盲目的自大。
圣诞节。这是宗教节日。中国没有,但很多中国年轻人也跟着哄。
中秋节和感恩节。中秋节在中国是家庭团聚之日。美国的感恩节也是家庭团聚之日。所以这两个节日可以归为一类,表示对家庭的尊重。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来自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游行,可美国人却不纪念这个日子。美国恐惧红色,绝不纪念这个与国际工人运动相联的节日。美国有劳工节,每年九月初,一字之差意思全变,劳工节仅指美国本土工人,跟国际不挨着,工人一国际就得社会主义,就要夺取政权,美国怕这个。
春节。传统上这是中国元旦。主要是表达对神灵、祖先以及长辈的尊崇,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盼,也是农耕社会人们修养生息的时段。美国没有。
情人节。美国有一个情人节,二月中。中国有两个,一个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大放花灯。蓦然回首,情人在阑珊处等你。还有一个是农历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这个就不光等着你了,还要凑一块儿动真格的。谁说中国人不够浪漫,胡扯,中国人太浪漫了,吟诗赏月,浅酌低唱,顾不上发展科学,所以历史上落后挨打。直到现在,又浪漫又科技,两不误。
国殇日。这个中国没有。美国国殇日来自南北战争,表达对国家独立统一而献出生命的将士们的怀念。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历史上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土统一完整,为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牺牲的将士数不胜数,可中国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设立的节日。都说中国人容易遗忘,我看压根儿就没想记着。
总统纪念日。这样的节日美国有两个,一个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另一个纪念统一美国的林肯总统。中国一个没有。老说中国人爱搞个人崇拜,咋就没见中国有崇拜伟人的节日?老说美国不搞个人崇拜,可美国到处都是纪念国家功臣的纪念物,还有专门纪念伟人的节日。我们常说,没有英雄的国度是悲哀的!是啊,英雄倒是不少,出来一个打翻一个,出来一个糟蹋一个。英雄是国家精神的凝聚力,没有英雄就没有意志,人们啊,请深思吧!
哥伦布节。中国没有。哥伦布是航海家和殖民者,杀印第安人无数。可美国偏要纪念他。为啥,只要能开疆辟壤,甭管谁,甭管干过啥,都纪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土地和海洋比生命重要,谁拿到谁就是好样的,就值得纪念。中国也有航海家,郑和,南洋逛了好几圈,一寸土地没拿回来,所以不值得纪念。
马丁路德·金日。这是美国为纪念少数民族英雄的节日,为的是表达对以黑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的尊敬。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却没有一个跟少数民族相关的国家节日,令人非常不解。
总之,美国的节日非常政治,跟鼓励民族精神密切相联。中国的节日歌舞升平的多,有文化积淀,却缺少时代意义。节日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之体现,我们是否应思索一下,为了下一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我们需要纪念什么呢?
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比较
春节 —— 圣诞节
元宵节/七夕节 —— 情人节
重阳节 —— 复活节/感恩节
清明节/中元节 —— 万圣节
参考推荐:
版权所有: 本文系米扑博客原创、转载、摘录,或修订后发表,最后更新于 2019-12-31 05:01:53
侵权处理: 本个人博客,不盈利,若侵犯了您的作品权,请联系博主删除,莫恶意,索钱财,感谢!
转载注明: 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比较 (米扑博客)